李友發
[摘 要]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口頭和書面語言的理解和表達的能力。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重讀寫、輕聽說,重理解、輕口頭表達的現象,致使學生的語文素質難以平衡發展,更難以適應隨交通、通訊日益現代化而帶來的“聽說的世紀”對人才語文素質的要求。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從小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使他們掌握“說話”———人們賴以交際和溝通思想的最常用、是快捷的工具。
[關鍵詞]聽說讀寫;語言藝術;說話藝術;表達能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若講弊病,充其量將使學校里種種的教科書與教師的教育全然無效,終身不會有完整的思想和濃厚的感情。”語言是開啟人生大門的一把鑰匙,從起點抓住語言教育核心,養成會說、敢說、想說、說得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過去農村小學課堂,老師多為說書人,臺下同學始終是聽眾的角色,互動氣氛差勁,這也關系到教學中的語言藝術,藝術教育在我國農村起步晚,基礎差,其中語言藝術類專業師資平平,在未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到實施素質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語言藝術教學,將面臨嚴峻考驗,以下是個人淺析:
一、保護表達欲望,讓學生“敢”說
農村小學,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學生年級越低,回答問題越積極,課堂氣氛越活躍,常常是手舉得高高的,有的惟恐老師看不見而站起身來,有的甚至著急地喊起來:“老師讓我說!”……然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反倒越發不愿發言了。這種現象,固然與學生在心理上由“自我中心”轉到注意周圍環境和他人評價等因素有關,但是,通過調查和與學生座談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表達欲望”沒有給予很好的保護。如:對“搶答者”的嚴厲訓斥;對“誤答者”的諷刺、挖苦;對“未答者”的冷淡漠視……。要保護學生的表達欲,教師必須正確對待學生,既要看到搶答者破壞課堂秩序、影響預定教程的一面,更應看到他們專心聽講、思維敏捷和勇于表達的一面,并給予鼓勵和肯定。對課上“誤答者”,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正確因素,教師給予幫助,盡量使他們感受到“正確答案”是自己思維的發展、延續和轉換。對于“未答者”教師或以滿意的笑容環視之,或說一兩句鼓勵、關照的話,使“未答者”感覺到教師的關懷和信任。此外,教師要因材施教,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都能體驗到表達成功的歡愉,因而始終保持旺盛的“表達欲望”。
二、通過“聽、讀”訓練,讓他們“學”說
1.聽中學說
一般人在低幼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都遠遠高于書面表達能力,這就是“聽中學說”的成果。進入小學以后,教師應努力使孩子們的這種習慣保持下來。課堂上,教師可隨時提問:“誰能重復一下老師剛才說過的話?”“前面那個同學說得非常好,誰能學說一遍?”……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聽”的注意力,又有助于他們養成聽仔細、聽明白、聽完整的習慣。在課外,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諸如“留心生活中大人們的對話”、“傾聽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交談”、“收聽新聞廣播、少兒節目”等聽話訓練,然后,利用“語文活動課”組織他們學說,并給予具體指導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從小學會“傾聽”,并養成向生活、向人民群眾學習口頭語言的良好習慣。
2.讀中學說
(1)加強朗讀指導。加強朗讀指導是貫穿小學語文低、中、高各年級段的教學重點之一。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范和指導讓學生表情朗讀,使其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練習將的思想感情通過自己的“口頭”充分表達出來。抓重點詞句,抓語氣,分角色朗讀和“課本劇”表演等都是這種練習的很好形式。
(2)精彩片斷的背記。精彩片斷是運用語言的精華。對這些片斷的背記,繼而發展為如同發自內心的感情背述,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表情達意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讀中學說,既給學生樹立了學習語言的范本,又能讓他們體驗到“規范”語言的力量,進而建立起學習語言的目標。
三、采取多種形式,讓他們“練”說
1.讀后練說。它的代表形式是復述課文,這是“練說”的初級形式。它以課文內容、主要情節的理解和記憶為基礎,以文章的脈胳為線索,以文章的語言為借鑒,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起來,就像有了根硬實的“拐棍”。隨著學生各種能力的增強,創造性復述、續編和評述也相繼成了“讀后練說”的重要形式。
2.觀后練說。它的最初形式是“看圖說話”。它既沒有現成的語言供借鑒,也沒有明確的思想、清晰的條理可依托。教師須指導學生抓住重點、有條理地觀察,還要激發聯想和想象,引發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看圖說話”就容易多了。這種練習應逐漸擴展到觀看影視節目、觀察生活后口頭述說一段話。
3.文后練說。即先讓學生將想說的話寫成文章,然后再組織學生以此為依托練習說話。由于它的內容源于學生的親歷和內悟,語言也是自己整理和錘煉出來的,“練說”的結果必將導致融語言、神態、表情、動作于一體的“演說”的開始。這是“說話”訓練的高級形式。當然,文后練說未必都須寫成文章,可列個提綱、打個腹稿。也就是在“說話”前做些必要的準備,對說話的目的、重點、順序等做到胸中有數,說起話來自然會抓住要害、層次分明。這是人際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基本要求。
四、發展思維能力,讓他們“會”說
1.圖文對照,啟發想象,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時,不僅要讓其指出圖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還要啟發學生想象“它像什么?”“此前、此后還會發生怎樣的情況?”然后,再組織學生品讀介紹這幅圖的文句。這對于豐富學生的表象,發展聯想和想象非常有益。
2.尋因索果,理清脈絡,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在閱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多問個為什么,事情的始末緣由、來龍去脈,文章的結構順序、選詞用句等,也就是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都要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就要組織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比較,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隨之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就為“說話”訓練打下了豐厚的基矗促使學生把話說得象書中那樣,達到人們公認的“會說”。此外,積極引導生活會話,將學生想說、愛說的內容納入到“說話”訓練中來,將“說話”訓練所得到的經驗和成果,與生活會話的親切自然有機結合起來。
總之,“說話”訓練是集語言、思維、觀察、表達,聽、說、讀、寫和課內、課外于一體的綜合訓練,加強“說話”訓練是社會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