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華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優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優生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及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的能力。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幫助優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英語;優等生;培養
在中學階段,英語與語文、數學一起成為三個最重要的學科,升學分值都是150分, 英語成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學生能否上重點高中甚至是好的大學。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同世界的交流更加頻繁,英語作為重要的國際交流工具,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對很多中學生而言,真正接觸英語是在初中階段,初中是最重要的英語學習期。因此,對于初中英語教師來說,如何培養更多的優生就成為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眾所周知,初中生的年齡大約為十二至十六歲,在這個階段在許多方面,初中生都如一張張白紙,需要老師們對這些白紙加以描繪,使他們成為美麗的圖畫。因此,他們的可塑性強。這個階段的初中生具有很強的表現欲望。隨時都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在英語學習方面也是如此。所以英語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多發言,多表現,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教師還要多表揚,哪怕是一丁點進步都要抓住。以便激發學生學習的英語學習熱情,并且恒定學生的這股熱情直到初中畢業。
對很多初中生而言,英語是個新鮮學科,他們的接受能力不強和接觸時間不久,他們對英語單詞、短語和句式的掌握非常有限,再加上對語言的學習處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初級階段,使得其不知語法為何物,因此初中學生普遍覺得英語是比較難的學科,教師稍不注意,兩極分化十分嚴重。
初中是打基礎的階段,各個學科都在這個階段被一股腦地放在學生面前。再加上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不強,不知如何調節各科的學習關系。這一事實對英語學習容易造成極大的影響,容易讓學生將精力放在以漢語為基礎的其他學科,也容易因為其他學科的學習任務過重而對英語學習投入不夠,把英語的學習放在最后,有的甚至放棄英語的學習。
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重視每一個學生。但有不少教師認為培養優生就是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加以額外輔導,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從理論上講,每個學生都有成為優生的潛力,并且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優生。為此,教師不能僅就平時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加以更多的輔導而放棄其他學生成為優生的可能。我常常對學生說:“在我這里沒有優生與差生的區分,但有懶惰與勤奮之別”.重視每一個學生、將每個學生都當作優生進行培養,讓每個學生感覺到自己得到了平等對待,而更加愿意聽從老師的指導,提升自己學習英語的興趣。初中生英語詞匯量小,語法理解能力差,傳統的英語教學產生不了多大的效果。因此初中英語教學不需要硬性地要求學生掌握語法,也不要求對單詞和課文加以背誦和默寫;相反,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在早自習,多帶領學生大聲地讀英語,讓英語課真正成為一門用嘴巴說甚至用嘴巴吼出來的課程,讓英語成為一種語言習慣,久而久之,必將收到令人欣喜的效果。這樣優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了。
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情景教學。善于創設一個相關的場景,讓學生在這樣的場景中用表演的方式學習相關知識。初中生喜歡表現自己,同時對小故事非常有興趣,基于這樣的特點,英語教師有必要將所要教授的部分內容編排成小故事,讓學生擔任故事中的角色,使學生將肢體同語言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也會使課堂更加的生動,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極其有好處。
教師還要善于組織各種英語競賽,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該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合理地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參與熱情。教師需要多角度地組織各種英語競賽,這樣的競賽需要對絕大部分的學生產生吸引力,而不能只是適合少數學生參加。英語書法比賽、口語比賽、英語作文比賽、收集英語商標比賽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在獎勵方面,需要合理設計出獎勵比率。既不能過少,讓大部分的學生因為拿不到獎而失落,打擊他們以后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不能過多,讓大家覺得是無所謂比賽,從而失去競爭的動力。按照一個較好的比例獎勵學生,讓得獎的學生覺得自己通過努力拿來的獎項有面子,同時讓未得獎的學生不覺得失落,而是暗暗下決心下次一定拿獎;在獎項設置上,可以設立最佳書法獎、最佳發音獎、最佳故事獎等等;在獎品方面,也可以與英語相關為宜,比如英語課外書籍,英語CD,當然也可以是一支筆,一個筆記本等等。而將英語資料作為獎品可以刺激學生進一步學好英語,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倍加珍惜自己得來的獎勵。
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其英語教材知識比較簡單,學生容易自滿進而輕視英語,同時教材也難以承載培養優生的要求,而中考題又深又難,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拓展學習就顯得很有必要。拓展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如可以引導學生訂閱相關的英語雜志以強化知識學習和開拓眼界,也可以在教學中重視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介紹。拓展學習產生的積極效果在于:它不僅對學生的基本知識起到強化的作用,同時讓學生感覺到英語的博大精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能做井底之蛙,這樣的感覺和認識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斗志。
參考文獻:
[1] 劉曉萍,代友智. 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初探[J]. 教育革新. 2013(03).
[2] 申建平,李忠生. 培養中學生自信心的實踐與思考[J]. 甘肅教育. 2003(03).
[3] 熊川武,邵博學. “自然分材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析[J]. 課程.教材.教法.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