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旭
[摘 要]當前,我們處于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環境中,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大學生接觸面更廣泛,視野更開闊,但是也產生了對物質的過度崇拜,忽視了精神的追求的問題。同時,大學生生活浮躁,形成了只說不做、知而不行的態度。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強調“踐履之功”、“事上磨練”、“不行不足謂之知”,其中蘊含著許多知行價值方面的認識和道德思想教育價值,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知行合一;德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并且獨創了“心學”這一思想體系,影響深遠。王陽明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當時程朱理學中存在的知行脫節、知而不行最終導致“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提出“知行合一”說。“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陽明重要理念之一,他指出“知”與“行”二者是相互包含、相互融合的整體,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和實踐,突破了傳統的知行觀,開創了知行這一組范疇關系新的領域。
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來源及內容
1.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來源
“知行”這一概念范疇最早出現在《尚書·說命中》“非知之堅,行之惟艱”,意思是理解事物并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在實踐活動中如何去行動,這簡述了知行二者“知易行難”的關系。到了先秦儒家哲學這里,由于一直關注的是如何將人培養成標準的人,也就是所重視的是“成圣何以可能”的問題,所以從孔子開始就提出“行”統“知”的理念。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此外,還有荀子“知之不若行之”,這些論題都強調了“行”對“知”所具有的統攝性、首要的意義。程朱理學時,程頤提出“知先行后”的論題,“行”要以“知”為指導,為根據。
首先,這是王陽明自身實踐的結果。正德元年,王陽明遭宦官迫害,被貶往貴州當龍場驛驛丞。在龍場環境惡劣,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當地人言語溝通不暢,自己耕地、砍柴、燒飯。可以看出,經過龍場的一系列磨難,王陽明龍場所悟的“道”是在皮肉之苦中熬出來的。先前,他雖飽讀先哲之書,但對其中所述之事沒有親身體驗,所以理解的也不深刻。正如他所說:“及謫貴州三年,百難備嘗,然后能有所見,始信孟氏‘生于憂患之言非欺我也”。(文錄《與王純甫書》)過去,讀孟子的“生于憂患”之言,卻未親身經歷,從而懷疑這是在“欺我”。直到貶謫龍場三年,“百難備嘗”才真正領悟到“生于憂患”,所以可以看出,龍場悟道后,王陽明重視行對知的作用。他對弟子說:“古人言語俱是自家經歷過來,所以說得親切;遺之后世,曲當人情。若非自家經過,如何得許多苦心處。”(《傳習錄》下)古人之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這些話中包含著他們的親身經歷。
其次,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是在延承宋明理學基礎之上,站在“心即理”的心學立場上對程朱理學知先行后、知行分離的思想進行了批判。當時,程朱理學知行分裂、知而不行的弊端已引起王陽明重視,在重新審視知行關系,批判程朱理學自身存在的理論缺陷,加以自身實踐證明,提出“知行合一”命題,可以說是構成了王陽明這一思想形成的主觀性原因。
此外,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還有其宗旨。一是要反對當時只知不行的社會風氣。由于程朱理學強調“知重于行”,造成了知行脫節的弊端,面對社會問題,人們夸夸其談,形成了只說不做的現象,根本無法解決社會問題。二是王陽明用“知行合一”之說控制住人的念慮。他說:“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也就是說要把“不善”扼殺于發動之處,消滅于念慮之中,不能使之見諸行動。王陽明提出的這兩點宗旨可視為他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原因。
2.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內容
王陽明“知行合一”中所講的“知”其實指內心的本體,也就是“良知”,所謂“行”指的是“致良知”,躬身實踐。“知行合一”說是針對程朱理學的知行分二,知而不行而言的,是在繼承了孟子的“良知”理念又加以自身研究而提出的。孟子的“良知”是本然的,是一種客觀的,而王陽明的“良知” 是主體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的,是有意識的活動,進而提出“知行合一”這一思想。
王陽明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會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求外。”(《傳習錄》) 意思是知是心的本體,見到父親自然之道“孝”,見到兄長就知道“悌”,看到小孩掉入井中自然會有惻隱之心。“知是行的的注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全書》卷一《傳習錄》上)他認為無論是在日常生活、德育實踐過程中,知和行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動態過程,二者缺一不可。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做事情必須要親身實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同樣的,在王陽明看來,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必須要“事上磨練”,只說不做,夸夸其談必然是只知不行,沒有主動去做有道德的事情,從而也沒有創造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是將傳統教育中的“學、問、思、辨、行”這五個教育環節融入到德育過程中,用“知行合一”理論來提高人們道德思想。
二、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知行不一。這里的“知行不一”之高校德育過程中知與行分離,先知后行,也就是重“知”而忽視“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簡單理解為通過教育學生使學生主體做出有道德行為的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但是德育工作與教授語文、數學知識不同,它本身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在德育工作中,面對具有獨立意識的大學生,教師普遍采取傳統授課形式,將教育大綱要求的德育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當然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學生學習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即通過外在的規范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心理狀態,做出正確的行為活動,可這種方法也造成了“行”的后滯,教師在課上教給學生德育知識后,認為思想政治工作也就結束了,殊不知學生自身有主動性,有些學生沒有通過內在良知向外在行為轉化,對課上德育知識知“知”不“行”。
2.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時至今日,高校德育中仍然存在忽視學生主體能動性的傾向。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必須有有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這需要學校對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引導。但是學校在德育過程中重視教師主體性,忽視受教育者的地位,認為通過教師的作用,傳授給學生知識,把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德育知識的客體,忽視學生主體能動性。大學生有自己的認知,對同一種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能力,并且崇尚個性,所以高校在德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因材施教。
3.缺乏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作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大學生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必然途徑。但是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仍缺乏實踐活動,沒有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導致了知識和能力的脫節。
三、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著諸多問題,而一個民族的行旺發達必須要有人才的支撐,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后基力量,必須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知行這一范疇進行了哲學論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
1.加強道德素質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王文成公全書》)梁啟超曾疾呼:“現代學校式教育,各種缺點,不能為諱,其最顯著者,學校變成‘知識販賣所,辦的壞的不用說,就算頂好的罷,知識間發行知識的‘先施公司。”(《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所以學校在教授學生時不應把傳授只是為最根本的目的,知識的傳授是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如何應用知識。王陽明說:“道學問即所以尊德性。”(《傳習錄》)學習知識和技能不僅是生活的一種手段,更應是為了道德教育而服務的,道德教育應貫穿于知識教育的始終。
王陽明認為:“知識俞廣而人俞滋,才力愈多,而天理俞蔽。”(《傳習錄》)這句話是說知識的越多未必德行越高,只有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道德實踐中,才能發揮知識的真正作用,否則才能和知識學的越多,良知反而越容易受蒙蔽。在道德教育中,王陽明反對“空空道問學”,只傳播道德的理論知識,而不把道德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所以高校在道德教育中使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到能力的實踐,真正做到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
2.尊重學生主體性,加強學生自我省察的能力
王陽明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由于在先天稟賦,后天環境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產生諸多差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人格特征。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強調了人的主體性,突出了人的價值。他認為:“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傳習錄下》)主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他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受教育者不同年齡、不同的學習基礎和資質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他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出發,培養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環境背景下,大學生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廣,接觸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會形成不同的個性特征和不同的價值觀。大學生提倡個性追求,因此,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走在人的發展的前面,要為大學生提供道德引導,當然同時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積極主動地態度。
當今社會,在父母和學校的保護下,許多學生生活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中,有些父母和老師越俎代庖,常常給學生規劃人生,不尊重學生主體性,使學生喪失了獨立判斷的能力。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過程中要“行”,要“事上磨練”,做到“慎獨”。“慎獨”在學生道德形成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因為道德品質的形成由外在規范向內在心理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內因起決定作用。
3.注重師德建設,以身作則
王陽明作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在德育過程中以身作則、以身示教,他認為學生會從教師的行為、語言、習慣等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王陽明用自身行動踐行了“知行合一”思想,言傳身教,讓學生深刻感知、理解其學說,讓學生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該學說。
高校在師德建設中,首先,教師應堅守職業道德規范。王陽明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所以教師必須堅守作為一名教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尤其在德育課程上,不應敷衍了事,應當做到“知行合一”,傳授知識的同時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體現其理論。
其二,教師應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作為高校的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有著廣泛的知識面,性格特征各異,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在向大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為人師表,嚴于利己,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影響深遠,其中蘊含的教育方法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知行合一”思想為我們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借鑒平臺。
參考文獻:
[1]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王陽明.傳習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3.
[3] 方加爾.王陽明心學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盧文敏.“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4).
[6] 吳興懷.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7] 姜瑾.王明陽“知行合一”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2015(8).
[8] 楊軍昌.王陽明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影響[J].教育文化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