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傳招
摘要: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農村的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在轉移的過程中許多農村家庭的大人都會在城市奮斗,而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這樣就會使得農村出現大量的留守兒童,且數量逐步增加,由此帶來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也日益突出。許多留守兒童在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生活習慣上有很大的不足,這樣導致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夠全面的發展。本文首先就分析留守兒童當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然后結合自己的一些經驗,談談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孩子;生活習慣;學習方式;解決對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進城務工人員也越來越多,這樣導致在農村中出現大量的留守兒童。據我國的人口統計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已經達到了2000萬,且上升趨勢明顯。尤其是在近幾年,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由于長期的缺乏家長的教導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上都有很大的缺陷。
一、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1.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下降
與城市兒童的生活質量相比,農村的兒童生活質量本身就處于比較低的位置,而與普通的農村孩子相比,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還要降低。許多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在農村中與年老的爺爺奶奶生活,有的年齡較大點的留守兒童直接自己在農村生活,無監護人看管,這樣在營養狀況以及生活質量上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生活習慣上有些留守兒童由于缺乏親人的監管,經常經常瀏覽不適宜未成年的影視、網頁,甚至流連于網吧等一些場所,使得留守兒童在某些方面超出自己的年齡段的范圍,這樣很容易讓留守兒童走上歧路,而有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不善與人交往,性格孤僻,這樣導致留守兒童易于養成脾氣暴躁、少言寡語的性格,從而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許多心理的壓力無法及時的向父母傾訴,導致兒童將所有的心事壓在心里,以至于在上課時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等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再加上缺乏父母的關懷,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到學習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性,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即使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也不敢大聲說話,在對知識產生困惑時也不敢向教師和其他的同學詢問,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不愿與人交往的現象。另外,留守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父母的監督和看管。兒童在自己貪玩的天性下,很容易養成不按時交作業,甚至是不交作業的現象,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問題學生。留守兒童大都是由爺爺奶奶進行監管,但是爺爺奶奶文化程度較低,且年齡較大,無力輔導兒童的課下作業,導致學生不能及時的解決自己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失去學習的信心。
二、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問題的對策
由于留守兒童數量的逐步增多,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一名學校的管理者在進行留守兒童的管理過程中也要根據留守兒童的家庭特點和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正確的方法,有效的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1.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家庭是影響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因素,作為學校方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重視家庭對留守兒童的影響,要加強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首先學校可以“家校互聯”的教學方式,學校可以利用現代流行的通訊方式,在學校與外出務工的兒童父母之間建立一個長久的聯系方式,讓留守兒童能夠經常與父母進行聯系,增加父母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讓學生能夠及時的釋放自己在學習上的壓力。同時學校還可以在該方式下與家長針對孩子的在校學習狀況進行及時的溝通,這樣以便家長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采用該方式進行教育與督導,促進學生在校學習的積極性,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2.加強政府的扶持力度。作為學校一方要積極的爭取政府的扶持力度,讓政府能夠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同時還需要政府在政府上予以優惠,引進更多的優秀教師加入到農村教育當中,提高農村學校的師資隊伍質量,從而為學校提高良好的教育保障。即使有些留守兒童進城讀書,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公平的對待,盡可能的減少“異地費”等一些額外的教學費用,減輕進城務工人員在子女教育費用上的負擔,讓更多的留守兒童能夠在父母的身邊成長。
3.關注在校兒童的身心狀況。學校是兒童接受教育的地方,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學校承擔重要的責任。尤其是在上學期間,留守兒童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面度過的,因此在留守兒童問題上學校要給予充分的關注。首先在學習上教師要充分的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在業余的時間教師要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了解留守兒童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比如說對于不懂的知識,要及時且耐心的進行講解,這樣能夠幫助留守兒童建立學習的自信心,讓留守兒童能夠自覺的去學習知識。其次作為教師還需要在生活中多多關照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懷,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有些問題,教師可以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了解留守兒童內心的感受,及時的疏導留守兒童心理壓力,保證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在必要的狀況下,學校可以設立“留守兒童之家”,開展心理咨詢、學習輔導、興趣活動、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指導等。保證留守兒童能夠養成正確的生活學習習慣。
4.設立豐富的教學活動。由于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缺乏自信,不愿與人溝通,因此學校可以設立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進行多溝通、多交流,讓一些性格比較孤僻的學生能夠多參與班級活動,讓留守兒童能夠正常與人交往。比如說可以開展一些游戲、動手操作比賽、課外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放松心情。
三、結語
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還會有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和留守兒童的出現,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國情下,留守兒童問題還在繼續的發展。作為現階段的學校教育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要盡一切的可能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更加合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楊帆.農村留守兒童現存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人力資源管理,2015(1):240-241.
[2]董先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的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5(2):176-176.
[3]呂國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分析及對策淺析[J].學周刊,2015(12):21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