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燁
摘 要: 戴著鐐銬跳舞是聞一多先生在談新詩的格律化時提出來的,著名教育學家錢夢龍把它借用到語文教學中是再恰當不過的。所謂“跳舞”,指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戴著鐐銬”就是指中學語文教學受到的來自中考乃至高考“指揮棒”的約束。文章分析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跳好這支“戴著鐐銬”“舞蹈”。
關鍵詞: 語文素養 深度閱讀 自主學習型課堂
針對語文教學的任務和現狀,如何跳好這支“戴著鐐銬”的“舞蹈”形勢嚴峻,下面就通過以下三點作簡要分析。
一、追求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隨意翻開蘇教版語文教科書6冊36單元的課文,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撲面而來的人文氣息。這種氣息在近幾年常州市中考試卷中一樣可以輕松找到它的身影,如前幾年中考中貫穿始終的“江南”話題。新課標的出臺,有效地解決了語文性質的爭論,使語文回到了文道統一的層面,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進步的。
但是在這種氛圍下,過于追求人文性也產生了諸多問題。為了張揚人文性,六冊教材都采用了以“主題”為單位的結構模式,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分散其中。讓各類知識,如語法知識、文體知識等退居二線。如果缺乏清醒的頭腦,我們就會仿佛進入迷魂陣,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會遇到教散文我們進行字詞句的賞析,教小說、議論文我們還在進行字詞句的賞析,這就使文體知識在語文教學中蕩然無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搞不清議論文和說明文到底有什么區別,老師搞不清教學重點,課堂千篇一律。
當然,過于信賴人文性的教學,弊端不僅僅是這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對語文另一個性質——工具性的忽視。“顧此失彼”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回想我們平時的教學,研究課、比賽課上出現了架空分析、旁征博引,對基本的讀寫知識和真正應該是主角的文本卻不屑一顧等一些做法,雖然課堂上熱熱鬧鬧,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語文教學危機四伏。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雖然這個比喻有些極端,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語文素養的重要性。具體說來,可以做如下嘗試:
1.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
語文教師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做得更加細致、扎實些。在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感悟能力之前,我們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語文素養。試想,一個初中畢業生,如果連常見漢字都不能讀準,不能寫好寫正確,那么如何期待他很好地駕馭語言文字,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呢?有的學生寫字隨心所欲、隨手亂來,作文中的錯別字多得慘。有的學生連聲母和韻母都分不清,標聲調會標到聲母上去,至于“有a不放過,無a找o、e,i、u并排標在后”這樣的標音規則可能早就忘了。
2.注重朗讀教學,培養語感。
“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不同形式的朗讀,能讓學生有聲有色地接觸語言,感受文情,領悟文意,產生聯想、想象,進行形象思維,形成鑒賞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母語教學,古代私塾先生是這樣教過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先生的讀書神情,不是極大影響著大文豪魯迅先生嗎?現代的語文課堂教學證明,誰抓住朗讀,誰就抓住了成功:全國知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憑著對朗讀的細化處理,形成了教讀、學讀、寫讀、品讀、聯讀……豐富多彩的課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真正成功的語文教學,不僅不會忽視朗讀教學,反而會研發出針對不同文字材料、不同能級的誦讀、品讀、賞讀等朗讀活動。平時教學中應重視朗讀教學,盡可能擴大學生閱讀積累,培養良好而敏銳的語感。
二、讓學生動起來
曾聽過一場關于考場作文的指導講座,專家從以往經歷中不斷總結經驗,語重心長地提醒考生:“考場作文只能歌頌,不準批判。”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在中考的指揮大棒之下,這位專家是為了給考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避免考生在考場上因大膽批判出現偏差,以致在闖獨木橋的時候失了前蹄,影響了前程,耽誤了終身,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需要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育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層面。
對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有人曾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一個廚師在向食客滔滔不絕地介紹某道佳肴,吸引食客們垂涎欲滴、躍躍欲試,可是廚師介紹完了后,卻將菜拿了回去,不給食客吃。菜肴到底有多美味,食客卻沒有確切的感受。老師就相當于這個廚師,語文就是這道佳肴,學生自然是食客。從中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老師吃了很大的虧,學生卻進步不大。試想,如果“廚師”先不講,讓“食客”先來品嘗“佳肴”,然后談食感,廚師再介紹,那么效果又會怎樣呢?
其實這是語文的內隱性學習在“作怪”。面對語文中考試卷,很多東西你是沒有辦法教的,比如:綜合性學習中的“活動項目”,作文中的“真情實感、內容充實”等,它要靠學生的悟性。要想成功迎戰考試中的變臉現象,我們就要掌握語文教學中的內隱性特征,我們與學生都不能只滿足于做“考試”的“順民”(聽話的孩子),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條件,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使學生自我提升。
三、讓課堂活起來
學校的教學案已推行了數年,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和反響,它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明確的指導,使課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隨之而來的爭論一直存在,使用教學案似乎對課堂形成了一種束縛,感覺到上語文課有時好像在做試卷,語文課不知何時變成了習題課。教學案似乎成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副沉重的鐐銬。但是教學案的使用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用好教學案,在高效的背景下讓課上的精彩變得十分重要。語文課既要體現語文味和工具性,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我覺得要做好以下幾個環節:
1.精選教學切入口。
聽過這樣一堂課,上的是《我的叔叔于勒》,對于一篇小說,一般我們會按小說三要素來教,或從整理故事情節入手,或始于人物形象分析,最后看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以此引出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但這位老師卻另辟蹊徑,他把菲利浦一家對于勒的不同評價作為切入口,先讓學生找出文中人們對于勒的評價和稱呼,然后讓學生對這些評價稱呼分類,看看哪些話是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說的。由于菲利浦一家對于于勒發跡和落魄的不同的反應,是作品的主要內容和情節,也最能顯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和討論,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把握主題,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世態炎涼和金錢至上的丑惡本質,而且有助于學生對人物形象、情節結構乃至語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進行整體感悟和整體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2.充分調動語文因素。
既然是文以載道,我們當然應當以文明道,那種貼標簽,或是不著邊際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依然是《我的叔叔于勒》這課,在課堂上老師抓住一個“盼”字,引導學生聯系小說中大量的細節進行分析,讓學生深切地認識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來,絕不是親人團聚,而是在他們看來,于勒能帶來世上最寶貴的金錢。由此通過“盼”字的分析,從字詞的角度出發,緊貼文本老師讓學生體會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世態炎涼,可謂以小見大,細膩至極。
總之,語文教材,中考試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是語文教學的“冰山一角”式的幻象,而潛在的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只有占領理念的高地,在實踐中開拓,從孩子的終身發展上生態引領,語文教學才會欣欣向榮。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一位美麗的舞者,即使是帶著鐐銬,也要舞出自己的風格,舞出語文的魅力。也許我很難做到,但我愿意把它作為我的畢生追求。最后用屈原的話作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