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禛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傳授學生基礎知識,而且高中思政課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然而,現階段高中思政課實際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偏重知識的簡單傳授,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導致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在現階段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實施生活化思政課是十分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本文詳細分析了當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具體案例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高中 思想政治課 生活化教學
1.引言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①,要逐步轉變教材繁、雜、難的特點,不斷提高教學課本與現代社會、實際生活、科技發展之間的聯系性,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注重經驗的積累。充分說明傳統教學方法嚴重脫離實際生活的缺陷,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在新課改課堂教學新形勢下,生活化教學應運而生[1],[2]。在當前高中政治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的教學教學活動,如教學方式、學生課程內容等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很大的脫節,特別是沒有將實際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課堂教學設計完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課堂教學過程沒有很好地營造出充分的生活氛圍,更無法使學生切身感悟生活。因此,課堂無法撥動高中生的情感之弦,無法激發高中生的有效思維,教學效果無法實現,教學質量無法提升,直接阻礙高中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同時更是泯滅了高中生對學習的生命活力[3]。因此,本文探究現階段其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完善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希望為今后中學開展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2.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分析
2.1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對生活案例及知識點的有效整合
為了呈現更加精彩紛呈的政治課堂,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老師在實踐中往往選擇將一些已有的生動例子融入教學環節,簡單地理解為這樣便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卻忽視深層次挖掘實例背后隱藏的知識,所以即便能夠引導學生進入設定情形,在缺乏情形具體剖析和歸納的情況下,不但沒有達到將知識點深入淺出的效果,而且學生沒有領悟到知識及經歷本應感受的情感歷程。在此前提下,老師會發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未達到理想結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師在應用實例教學之前沒有細致地將其歸類、篩選、整理與升華,沒有與書本上的知識點充分糅合,導致生活實例在教學中成為僵化的過場環節,對生活化教學資源未進行有效利用,也沒有完成教育學生的最終目的,甚至造成教學內容在生活化情形利用不善的情況下缺少連續性,無法真正地為課堂教學帶來效果,致使課堂教學內容四分五裂,同時對學生來說,沒能總結出自己的完整的知識框架。教師身為教學環節的引導者,務必擁有準確的教材觀,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研發和設計出適合的課堂教學內容。
2.2追求形式化的教學方法
現階段,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針對學生只注重知識的學習,提出了多樣化、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大部分教師為了適應于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完全否定傳統型教學,在生活化教學實際過程中根本不區分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完全忽視教學有效性及教學活動豐富性,片面追求形式化,結果形成了教學課堂活動無實效性,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僅僅為了討論而討論,為了探究而探究。實際上,教學活動并不是越豐富越好,一方面應該有表面上的活躍氛圍,另一方面應該充分激發學生豐富的思維。在設計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效貫徹教學目標,結合不同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生活化教學思想滲透到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
2.3教學過程中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現階段,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盡可能避免教師的課堂主導。甚至個別政治教師覺得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對學生獨立自主性的一種扼殺,會遏制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力,影響學生的正常發展。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出教學課堂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
3.完善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3.1根據知識技能目標開展生活化教學
教師進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活動時,為了培養高中生的道德認同,一定要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思想情感,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該課程對學生知識理論掌握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一定要細分知識理論的教學目標,并將其與生活教學實例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參與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讓學生從中得到情感共鳴,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生活化教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德育目標和知識目標相結合。生活化實例對學生有一些具體要求,主要表現為:要求學生一定了解有關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知識,從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角度而言,學生要著重從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四個方面掌握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知識,對我國國情要有基本的了解,這些對于生活化教學來說不單單是知識技能目標,同時是對生活化教學實例進行研究的基礎。所以,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對相關生活實例進行大量研究,從而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引導。
3.2加強教學案例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生活化聯系
教師把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就應該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第一,教師應該準確掌握教材的知識。實現高中思政課生活化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教材的內容,同時是教師教授的知識。因此,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將教材作為基本根據,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當結合教材知識選擇生活實例。教師仔細分析教材內容之后,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學習興趣、生活經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另外,選擇生活實例應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目標中的重點、難點,這同時是教學實例選擇的基本原則。
第二,實現教材內容的生活化。在高中思政課生活化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把抽象知識具體化、枯燥知識生活化、理論知識實例化。本文下面主要列舉某教師教授經濟活動這一節課的關鍵環節:
教師首先通過幻燈片展示了部分文具用品。
教師講述:在幻燈片上主要展示了大家較為熟悉的文具用品,那么在哪里可以買到這些文具用品呢?
學生回答:商場、文具店、超市等。
教師提問:商場、文具店及超市都是從什么地方進貨的呢?
學生回答:文具用品批發市場,或者生產廠家等。
教師講述: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文具用品最初由生產廠家制造出來,接著被批發商運送到文具用品批發市場,商場、文具店及超市載從批發商手中進取貨物,并且文具用品批發環節有可能是在兩次以上,最終消費者購買文具用品。
結合以上這個生活實例,我們可知:對于四個經濟活動環節(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在這個簡單的生活實例中全部體現出來,類似的生活實例很容易激發學生產生聯想,對于課本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3.3根據教學過程再現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靈活性”現階段高中思政課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特點,在選擇高中思政課生活化教學案例方面,我們應該遵循相應的原則和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
在選擇高中思政課生活化教學的實例過程中,尤其是要將跟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生活實例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得學生出現認知沖突,刺激學生的思維風暴。但是,在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里,教師應該怎樣從廣闊無垠地社會生活中選擇恰當的生活實例呢?教師可以依據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則:首先,對于選取生活情境,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獲取到一定的認知結構,憑借新的知識體系作為聯系基礎;其次,對于選取情境,教師應該盡量選取一些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實例,只有將學生的認知不平衡激發出來,才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問題;最后,教師應該準確掌握情境創設的合理性。只有將合適的情境與學習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釋:
①http://www.g12e.com/zhuanti/kcgaige/
參考文獻:
[1]劉祚柱.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哲學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04:111.
[2]賀偉.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08:36-38.
[3]張鳳萍.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