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瓊仙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學生學習能力;教學質量;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24-01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生物教學必須將新課程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課堂對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可以對學生科學素養進行有效培養的教學方法,成為了新一輪生物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突破點。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必須將新課程理念貫穿其中,在教學中將新課程理念真正地彰顯出來。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呢?本人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淺談以下幾點:
一、對學生的思考潛能進行充分挖掘,促進學生探究思維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心理學上看: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學生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就是他們強烈的釋疑解惑的欲望,由存在疑問到解釋疑問的過程,就是學生在認真思考、深入探究、綜合分析和嚴謹推理,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去收獲新知識的過程。這能夠促進學生智力的增長、潛能的激發和創造力的培養,教師的分析和講解不能將其取代。在教學“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一課時,我鼓勵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一實驗中共有兩個小實驗,我只把科學家當時的探究思路、想要解決的問題和選擇使用T2噬菌體的具體因素及相關背景資料向學生做出了說明,同時暗示這個實驗里面存在問題。誰能將問題找出,就可以展開討論。之后學生提出了這幾個問題:(1)首個實驗離心分離后沉淀物的放射性為什么很低,而不是沒有?(2)其后的實驗離心分離后上清液的放射性為什么很低,而不是沒有?(3)為什么首個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藍色,而其后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卻藍紅兼備?看到學生能提出這么多有深度的問題,我感到非常欣喜。因為這說明他們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思考及分析。之后便是引導學生釋疑解惑了。釋疑的過程要與師生雙方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同時應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充分考慮,長期堅持以興趣激發疑問,再對疑問進行巧妙解釋的教學方式與訓練,一定會使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得到強化和提高。
二、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加以拓展,使其良好的思維品質得到培養
對高中學生的創造力加以拓展需要學生進行創造性地學習,而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探索即為一種很好的創造性學習。
例如,《基因工程及其應用》這部分知識,為了讓學生對基因工程技術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我是這樣做的:(1)對雜交育種及誘變育種的方法及過程進行復習,傳統育種方法通常只可以在同種生物中進行,而很難將一種生物的優良性狀在另一種生物上表現出來。怎樣可以實現不同種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將遠緣雜交的不親和性予以打破,對生物性狀進行定向改造呢?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2)嫁接后植物所生長的果實與接穗親本的性狀是完全一樣的,但若只要物種的某個優點,而不是全部的時候又該如何呢?提出這類問題讓學生去討論,他們想出了基因雜交、基因嫁接和基因剪接等方法。這樣,也就實現了我的教學目的。當學生迫切想知道正確答案的時候,再讓他們對課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驟示意圖進行認真閱讀,且和學生一起總結基因工程操作的步驟,這樣就會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對類比方法進行科學運用,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對于很多抽象的知識教師應將其轉化成形象的或貼近學生生活的知識來講解,這需要對類比方法進行科學運用,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如在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主動運輸”的知識點時,我利用一個學生很常見的事例去進行類比:當我們來到河邊要到對岸時,需要船工用船渡過對岸的情境。其中,河就如同膜.船就如同載體,我們必須付錢就如同能量。這樣一類比,學生對主動運輸的過程及特點就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后對主動運輸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及逆濃度梯度的跨膜運輸方式進行進一步分析。科學運用類比方法,讓學生從中掌握了當遇到抽象知識運用類比來幫助理解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在比較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求同、求異的學習能力
對高中課本的學習中還有許多對相似概念的學習,有些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卻表示著兩個不同的生命本質屬性,如在學習“原生質層”和“原生質體”、“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等這些概念時,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在課本上做筆記,仔細比較,“原生質層”和“原生質體”這對概念除了從文字上找異同外,還要畫圖比較,并且用不同顏色的筆在圖上標注。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掌握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求同、求異的學習能力。
五、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通過閱讀課本以及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讓學生閱讀課文時找到重點、難點或關鍵內容,教師的提示起引導作用。例如在演示“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以后,教師不馬上下結論,而是提出“根據實驗結果和課文內容,談談你對課本‘綠葉中色素的分類、含量的理解”。經過提示,學生便更好地閱讀課文后畫出色素帶在濾紙條的分布情況圖,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利用生物課堂對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進行有效培養,讓學生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形成并提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可促進學生個人的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景林.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林區教學,2011(6):91-93.
[2] 王 美.初探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