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摘 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一個新理念是: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而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基本路徑有: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課題,學會把握重點;閱讀概念,深化理解;閱讀例題,舉一反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數學閱讀,有助于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學生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及數學思維、表達、交流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73-01
一、緣起
數學閱讀是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數學材料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應該與主動探究、小組合作一樣,成為數學學習活動的形式之一。它不僅僅是讀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與動手動腦的有機結合、統一協調的過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一個新理念是: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是指在多種信息中,學生能主動提取有用的信息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有關問題能力。
二、閱讀路徑
1、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感受數學閱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讀物產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的去讀,快樂輕松的去讀。教師給學生講國內外數學家的故事,如我國南北朝時期杰出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故事,老一輩數學家蘇步青、華羅庚、陳景潤的故事;還有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德國數學家高斯等數學家的故事,都是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興趣的好材料。
(2)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是創設物質情境,就是要給學生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在班級墻壁上張貼數學小故事,設立小小圖書角,把自己的書籍拿來與他人分享,讓孩子想讀書時隨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愛的讀物。二是創設心理情境,學生如果對閱讀的對象沒有興趣,閱讀的效果就會很糟糕,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如果適當通過小故事、設疑問難、組織活動等方式讓孩子耳濡目染,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3)及時評價鼓勵,保持閱讀的興趣。孩子從小好勝、好強、好競賽。如果孩子堅持數學閱讀而有所收獲了,卻總是得不到教師的鼓勵與表揚,孩子的興趣就會慢慢消失。因此,我們要及時用好“評價鼓勵”這一手段,讓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
2、閱讀課題
課題就是對整節課的一個濃縮概括。通過閱讀課題,讓學生大致了解本節課我們應該學些什么,例如在《一個數除以小數》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讀課題,在讀的過程中想一想:我們這節課究竟要學什么?什么是本節課的重點呢?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大概知道了我們這節課是學習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而且它的重點和難點是計算方法。在讀通了課題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學習。
3、閱讀概念
數學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間形式的數量關系,是反映數學這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摸式。脫離了數學概念,將無法進行數學思維,也無法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對數學概念的閱讀。
(1)在閱讀中理解概念的條件在每個數學概念中都存在著一個或幾個構成這個概念的條件。只有把這些條件都讀清楚弄明白了,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概忿。例如角的概念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組成角。在學生讀完后提問:在角的概念中,存在著哪些條件才能組成一個角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就能回答:首先要確定一個點,然后從這個點出發,畫出兩條射線,學生還強調是射線而不是線段。從回答可見,他們已經讀懂了,理解了角這個概念中所有條件約束了。又如,圓維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等底等高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多讀能加深理解和記憶。
(2)在閱讀中理解概念符號的含義。數學語言是抽象符號語言。許多數學概念只用簡單的符號代替,如果學生不理解概念中符號的含義,就很難理論聯系實際了。
4、閱讀例題
例題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教師怎樣引導學生讀懂例題,舉一反三呢?
(1)讀中理解。在數學題目中,有些題目學生總是不會做,原因之一是他們連題目本身的意思也沒弄明白,有些意義,學生只會死記,不會靈活運用。例如:甲、乙兩地相距435千米,一輛大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行了3個小時,每小時行駛75千米。如果要在2小時內行駛完剩下的路程,平均每小時要行多少千米?對于這類題目,學生往往有個習慣思維:認為“平均每小時要行多少米?”求的是速度,速度路程+時間,直接用“435+(3+2)”就是所求的結果,這時教師就應組織學生通過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去理解題目的意思,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題目不是求全程大客車的速度,而是求剩下路程大客車行駛的速度,進一步理清思路,找準數量關系,找數學問題的根本和難點來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讀中比較。通過讀來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把知識內化為一種讀書方法。例如在講授以下例題時,我引導學生用比較方法進行理解。南山村去年原計劃造林16公傾,實際造林20公傾,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對于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它們分別求的是什么?它們在意義和敘述上有什么區別?既然它們的思考方相同,但第一個問題的百分數要么原計劃造林公傾數做單位“1”,而第二個問題的百分數要以實際造林公頃數作單位“1”。這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反復讀,深刻認識到這類問題一定要找準單立“1”,從而對這類問題的區別與聯系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解題錯誤也隨之減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數學閱讀,有助于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學生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及數學思維、表達、交流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只有重視數學閱讀教學,才能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可能,才能為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 郭雅彩.數學閱讀及其教育功能[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
[2] 王永儒.讓數學閱讀走進課堂[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01.
[3] 胡理華.淺談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J].數學通報,19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