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超
摘 要 Web2.0時代,社交媒體等新媒體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世界,人人都是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聲發語,海量流動的信息充斥之時,沉浸在信息海洋中而又缺乏專業素養的一些受眾難免不知所措,情緒化的宣泄,大面積有失偏頗甚至負面、錯誤的言論迅速醞釀成為傳播廣泛的信息,對網絡輿論的發展極其不利。對這些不理性、錯誤的網絡輿論的引導和控制成為構建健康輿論環境的重中之重。文章從多個主體出發,探究引導網絡輿論的對策,為引導網絡輿論提供借鑒。
關鍵詞 網絡輿論;引導;控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9-0150-01
互聯網的發展給了網民一個可以探討公共事物的空間,但是很多網民并不珍視這個公共領域,泄私憤、隨意攻擊、捏造事實等時有發生,大量不理性的輿論進入到網民的視野,許多網民不能分辨真偽,常常跟風,導致輿論急轉直下向更負面的方向發展,對網絡輿論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不僅對事情的解決沒有幫助,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面對不理性的網絡輿論,我們不能坐以待斃,任其發展,而是要采取相關的措施,盡可能引導和控制輿論朝著應有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首先要了解網民這個群體以及他們的心理及其產生社會根源,結合事情發展的社會背景,有關各方針對不同的情況對癥下藥,才能有助于網絡輿論的健康發展。
具體涉及到政府、媒體以及網民自身,我們要分析不同主體在這里所起到的作用,逐一分析,提出解決方案。
1 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削弱誘發因素
由市場經濟帶來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公正現象頻發是產生仇視心理的根源,因此進一步完善利益協調分配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政府作為網絡輿論中仇視情緒的主要對象,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和群眾的實際需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公共服務職能,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以負責任的態度特別關注民生問題和關心弱勢群體,對弱勢群體,不僅要保證其基本的物質生活,還要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幫助其化解消極情緒;其次,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政策傾斜、稅收制度改革等手段幫助中低收入人群創造社會財富,幫助其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逐步縮小高、低收入階層之間的價值差,最大限度地做到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
2 政府及時公開信息,媒介進行合理議程設置
網絡空間中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新聞報道,但只有少數新聞能夠成為焦點而引發輿論。一旦媒體在報道時效上落敗或者報道缺位,網民為了不陷入疑惑,則會自己尋找渠道了解事件,然而失實信息、非理性信息一旦進入網民的視野,網民很容易盲目輕信,造成心理恐慌和事態升級。因此,政府必須及時通過主流媒體公開信息,及時報道新聞事實,打消網民的疑慮,使輿論事件快速、有效地得到
解決。
3 完善網絡信息監管機制,凈化網絡輿論表達渠道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型價值體系尚不完備,加之社會矛盾突出,致使部分人價值觀發生扭曲,產生不滿情緒,網絡環境由于監管不嚴成為網民最好的發泄情緒的場所,負面信息對網絡輿論的正常表達造成巨大干擾,因此,必須認清輿論現有問題,從制度、技術、道德等多個層面介入網絡輿論表達,建立和完善網絡信息的監管機制。當然,加強信息監管并非是要剝奪網民的言論自由,而是倡導網民謹慎發言,理性發言,根據事實發言,幫助網民擺脫非理性言論的干擾,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4 重視網絡群體心理的舒緩,進行預防性的制度設計
網絡群體心理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政府部門在處理某一事件時出現細節紕漏,或是群體利益受到觸犯,又或是負面新聞觸動網絡群體的心弦,網絡群體的情緒就會變得沖動、易怒,很容易引發惡性心理。因此,合理引導網民宣泄情緒,不斷完善網民的心理結構顯得尤為緊迫。
目前我國缺乏針對網民負面情緒的專業化心理輔導團隊,可以通過在網站上開設心理咨詢窗口、宣傳教育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社會人員再培訓等手段為網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有效解決心理問題,消除不良情緒,養成冷靜理性的表達習慣。
此外,政府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關鍵就在于關注人的心理和精神。首先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滿足大多數群眾當前最迫切的現實需求,關注群眾的生存狀況和長遠發展,服務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5 加強網絡道德建設,著重培育網民的媒介
素養
網絡輿論監督的實現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現實體現,廣大網民應當重視自己的表達權,敢于表明立場、亮明觀點,積極為社會正義的伸張代言,也應當認識到消極輿論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網民應該正確行使表達權,自覺提升媒介素養,對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論行為負責,以懷疑論證的態度對待網絡信息和其他人的意見,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在進行信息的生產、傳播時要嚴格把關,拒絕把網絡當作發泄個人情緒和人身攻擊的工具,為維護網絡輿論環境的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2]楊帆.論網絡傳播中的群體心理——以“銅須門事件”為案例[D].成都:四川大學,2007.
[3]牟麗琴.網絡群體心理視角下的群體性事件防治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