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景林 申莉梅 鄭敏


摘要:目的 調查貴州省梅毒報告疫情變化的影響因素,揭示真實的疫情變化,為改進梅毒的診斷和疫情報告工作提供依據。方法 在貴州省九個市(州)40個縣(市、區)中選取61家醫療機構進行問卷調查,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結果 貴州省梅毒病例報告數逐年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篩查數量的增加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缺乏對梅毒診斷標準的掌握,在臨床診療中把較多不符合梅毒診斷標準的病例錯誤報告、過度報告。結論 加強對相關醫療機構醫生的培訓,使其掌握診斷標準,準確報病,減少重報和過度報告,切實落實梅毒相關疫情管理制度,是規范貴州省梅毒診斷和疫情報告的重點。
關鍵詞:梅毒;報告疫情;影響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ported epidemic situation of syphili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reveal the syphilis epidemic situation changes in reality so as to lay basis for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syphilis diagnosis an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Methods Select 61 medical institutions from 40 counties(cities and districts)in 9 cities(prefectures)of Guizhou Province to take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by SPSS19.0.Results The increase of people being examined and the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wrongly reported c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s due to medical staff's lack of knowledge of syphilis diagnosis standards have resulted in the rapid increase in reported syphilis patients in Guizhou in recent years.Conclus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yphilis diagnosis an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 in Guizhou,focus should be placed on bo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philis epidemic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ules and reinforc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enabling them to master the diagnosis standards and accurately report confirmed cases.Thus the repeatedly reported cases will be reduced.
Key words:Syphilis;reported epidemic situation;Influential factors
梅毒是蒼白密螺旋體蒼白亞種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病程慢性發展、可導致系統性的病變[1-2],是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及重點監測的疾病之一[3]。近10余年來,全國梅毒疫情呈快速上升趨勢,貴州省梅毒疫情近年來增幅較 大[4]。為了解梅毒疫情上升因素,揭示真實的疫情變化,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性病疫情變化影響因素調查方案》和調查問卷[5],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全省九個市(州)選取了2014年梅毒報告病例數在100例以上,且I期梅毒報告病例數在30例以上的40個縣(市、區),在以上縣(市、區)選擇設有正式掛牌的皮膚性病科(包括皮膚科、性病科、皮膚性病科)的61家二級乙等及以上醫療機構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影響梅毒疫情變化的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貴州省61家醫療機構性病疫情影響因素專項調查數據。
1.2方法 按照調查方案和調查表,對上述61家醫療機構2010~2014年梅毒檢測與診斷情況進行調查,使用Microsoft Excel2007軟件錄入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醫療機構報告的I期與II期梅毒病例變化情況 2010~2014年,61家醫療機構共報告I期梅毒7906例,其中皮膚科報告799例(10.11%),非皮膚科報告7107例(89.89%),皮膚科報告的I期梅毒比例逐年增加,特別是2014年增長明顯,非皮膚科報告的I期梅毒比例呈逐年降低趨勢,2014年降低最為明顯,見表1;II期梅毒共報告1636例,其中皮膚科報告1070例(65.40%),非皮膚科報告566例(34.60%),皮膚科報告II期梅毒比例2010~2013年間變化不明顯,2014年明顯增加,非皮膚科報告的II期梅毒在2014年降低最為明顯。從報告科室來看,皮膚科報告的I期梅毒為799例,II期梅毒為1070例,I期梅毒與二期梅毒比例為0.76:1,非皮膚科報告的I期梅毒為7107例,II期梅毒為566例,I期梅毒與II期梅毒比例為12.56∶1,見表2。
2.2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實驗和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實驗檢測開展情況 在61家醫療機構中,有1家目前只開展了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檢測(1.64%),10家只開展了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檢測(16.39%),50家兩類實驗均已開展(81.97%),在這50家兩類實驗均已開展的醫療機構中,只有25家是2010年之前開展的(50.00%),有3家在2011年開展(6%),9家在2012年開展(18.00%),8家在2013年開展(16.00%),5家在2014年開展(10.00%)。
2010~2014年,61家醫療機構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共檢測3409663例樣本血清,其中陽性數121331,陽性率為3.56%,檢測數和陽性數逐年上升,陽性率無顯著變化;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檢測989226例,陽性數41418,陽性率4.19%,檢測數逐年上升,陽性數及陽性率無顯著變化;兩類梅毒血清學試驗雙陽性共計29799例,呈逐年增長趨勢,見表3。
3 討論
根據本次調查數據分析,梅毒病例報告的逐年大幅度上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①篩查力度的不斷加大,發現病例數增加[6]。隨著近年來對《傳染病防治法》的貫徹落實,各級醫療機構對性傳播疾病的預防和管理逐步加強和規范,各級醫療機構對梅毒的篩查力度也明顯加強,篩查數量上升,從而導致梅毒患者數量大幅度上升。②是梅毒的診斷標準不清,導致錯誤報告增加。《梅毒診斷標準》(WS 273-2007)[7]規定,梅毒螺旋體及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雙陽性才能確診為梅毒。本次調查發現,61家醫療機構中同時開展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檢測和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檢測比例較小,而且起步較晚,非梅毒螺旋體血清試驗檢測數遠遠少于梅毒螺旋體血清試驗檢測數,大部分醫療機構未在臨床診斷中同時開展兩類檢測。說明多數病例未能按照《梅毒診斷標準》(WS 273-2007)進行規范的檢測和診斷,導致錯誤報告增加。從另一方面來看,非皮膚科的醫生接受專門的梅毒診斷標準與報告要求的培訓較少,對梅毒的誤診率高于皮膚科[8]。I期梅毒病程較短,患者自覺癥狀不明顯,容易忽略和漏診,在此期間若未治療或未規范治療,則很快轉入第二潛伏期進而發展到II期梅毒[9],因此,從整體疫情來看,I期梅毒應少于II期梅毒。在本次調查的61家醫療機構中,I期與II期梅毒病例報告數比例為4.83∶1,而非皮膚科報告的I期梅毒與II期梅毒比例高達12.56∶1,存在嚴重的錯分偏倚情況。根據本次調查情況,結合貴州省歷年來性病工作督導情況分析,在貴州省現有報告的梅毒病例中,誤報的梅毒病例數量不可忽視。
綜上所述,我省梅毒病例報告數逐年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篩查數量的增加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因缺乏對《梅毒診斷標準》(WS 273-2007)的學習掌握,從而在臨床診療中把較多不符合梅毒診斷標準的病例誤報,或對不符合確診上報條件的病人過度報告。實驗室檢測質量、醫生診斷水平,病例報告質量是影響梅毒疫情管理的重要因素[10],因此,應規范梅毒疫情管理,加強相關醫療機構醫生特別是非皮膚科醫生和檢驗人員的培訓,使其掌握梅毒診斷標準,準確報病,完善疫情上報制度,落實轉診會診制度,建立梅毒歸口診斷機制,進而有效控制梅毒疫情,進一步改進貴州省梅毒疫情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Read PJ.Donovan B.Clinical aspects of adult syphilis[J].Intem Med J,2012,42(6):614-620.
[2]French P.Syphilis[J].BMJ,2007,334(7585):143-147.
[3]王英,倪大新.2004-2007年中國法定報告性傳播疾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08,23(8):481-483.
[4]龔向東,岳曉麗,滕菲,等.2000-2013年中國梅毒流行特征與趨勢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5):310-315.
[5]關于開展性病報告疫情影響因素調查的通知[Z].中疾控性控發[2015]12號.
[6]陳磊,黃澍杰,洪璇,等.廣東省2013年性病流行狀況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5,22(1):62-66.
[7]WS 273-2007.梅毒診斷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8]戴向農,葉興東,何婉蘋,等.廣州市醫療機構不同臨床科室梅毒報告質量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29(5):181.487-490.
[9]何蒙文,陳宏翔,涂亞庭.梅毒的臨床表現[J].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5,32(4):351-357.
[10]周斌.規范疫情管理對梅毒疫情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4,27(8):181.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