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花


摘要:目的 觀察中醫護理方案在外科疾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為2014年1月~2015年3月156例外科患者納入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8例。對照組給予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辨證方案護理。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80.77%(χ2=4.457,P<0.05)。觀察組S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組(t/χ2=4.112~6.648,P<0.05)。結論 中醫辨證護理有助于緩解外科疾病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質量,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
關鍵詞:外科疾病護理;中醫辨證施護;疼痛評分;睡眠質量
近年來中醫藥及中醫護理的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中醫護理以中醫治療理論和治療技術為基礎,運用辨證施護對患者進行特色性護理,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針對性,能起到常規護理無法比擬的效果[1]。外科患者病情復雜多樣,涉及的學科和疾病類型眾多,臨床有關外科護理的文獻較多,但將中醫護理方案應用于外科護理領域的研究較少。本文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探討中醫護理方案在外科疾病護理中的效果,以期提高外科護理效果,促進中醫護理的發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56例外科患者,男69例,女87例;年齡46~87歲,平均(59.24±7.16)歲;疾病類型包括顱腦損傷15例,腫瘤手術24例,普外科手術33例,急性膽囊炎、膽結石28例,腸梗阻患者16例,泌尿外科患者27例,外傷性皮膚軟組織損傷及感染患者13例。入選患者均告知研究目的,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病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聯合采取中醫辨證施護,具體措施包括。
1.2.1組織護士培訓中醫護理知識 請上級專家講座和現場指導,制定外科中醫護理方案培訓計劃,有計劃地組織全科護士學習中醫辨證護理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讓護士掌握外科常見中醫證候要點,善于用中醫特色治療、護理技術來對外科常見癥狀/證候進行辨證施護。培訓期末組織考核,要求所有護士中醫辨證理論和辨證施護技術達標,保證中醫護理方案的有效落實。
1.2.2辨證施護 根據患者病情和臨床表現進行具有中醫特色的外科疾病護理。①顱腦外傷患者一般使用中成藥制劑進行靜脈滴注,如醒腦靜開竅促醒、參附針回陽救逆、紅花注射液活血化瘀[2]。腫瘤患者術后常靜脈使用生脈、黃芪提高機體抵抗力。中成藥滴注速度宜慢,如患者出現心慌、寒戰等全身癥狀應立即停止給藥;②腹部手術患者肛門自動排氣的時間直接影響患者的恢復,如術后腹脹、肛門自動排氣延長,則為患者按摩及針刺足三里、內關、合谷等穴位,通過經絡刺激促進胃腸蠕動;③全身多處軟組織損傷患者常表現為水腫、疼痛,創面如出現較多滲液時極易并發感染。采用雙柏膏外敷可起到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對傷口已經化膿感染者,則在徹底清除后,用三黃油外敷包扎,利用其中黃柏、黃芩、大黃自身的消炎殺菌作用來促進創口的愈合;④老年患者骨隆突缺乏脂肪保護、長期臥床的外科患者極易發生褥瘡。中醫認為壓瘡的發生機制為陽氣不運、氣血不通、氣滯血瘀、受壓部位血運不通致局部肌肉、筋膜失之濡養所致。紅花20g、赤芍15g+50%酒精浸泡后按摩,20min/次,2次/d,可起到較好的效果。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對比兩組SAS評分、睡眠質量、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統計學分析,負性情緒和睡眠質量等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效果、護理滿意度、并發癥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痊愈41例,顯效23例,有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80.77%(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SAS評分、并發癥等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中醫護理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開展的中醫特色技術護理工作,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取得病情資料,分清疾病發生的原因,多途徑將中醫技能選擇性實施于辨證施護中,充分體現中醫優勢[3],提高護理質量。
中醫治療及護理最常開展的中醫技術操作包括穴位按摩、針灸、拔罐、刮痧、耳穴壓豆、中藥灌腸、熏洗、中藥膏劑外涂等方法。中醫治療技術以經絡、穴位學說為基礎,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獲得了豐富的積累和沉淀,通過穴位按摩、針灸等治療能起到痛經活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功效[4]。且中醫技術操作不受藥物首過效應及胃腸代謝的影響,副反應小,患者依從性高。但中醫操作必須正確、標準和規范,因此,需嚴格按照《中醫規范操作流程》對護士進行中醫護理技術培訓,提升護士的中醫護理能力。
外科患者疾病類型多樣,癥狀各不相同,因此外科疾病護理質量的要求更高。馮肇顏[5]研究顯示,外科疾病采用中醫護理能降低并發癥,總有效率高達91.0%。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對不同外科患者進行辯證施護,加強中成藥靜滴過程中的觀察,腹部手術患者針刺足三里等穴位促進早期自行排氣、減輕腹脹,軟組織損傷及感染患者用具有消炎清熱作用的中藥制劑外敷,對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紅花浸泡液按摩。經過辯證施護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睡眠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S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黃錦華[6]等也報道過類似的研究。由此可知,在外科疾病護理中實施中醫辨證護理方案能降低并發癥,改善負性情緒,提高外科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楊冰.論中醫護理在泌尿外科疾病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04(3):370-370.
[2]馮麗顏.中醫護理特色在外科疾病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07):995-996.
[3]王計平.中醫護理特色在外科疾病中的應用[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08):653-654.
[4]張艷.中醫護理方案在外科疾病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5,5(27): 332-333.
[5]馮肇顏.外科疾病采用中醫護理療效探討[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01:151-151.
[6]黃錦華.中醫護理方案在泌尿外科疾病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14):1293-129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