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明 杜平 陳燁
摘要:新生兒溶血病是由母親體內與新生兒紅細胞抗原不配合的IgG性質的血型抗體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破壞新生兒或胎兒紅細胞引起。Rh血型系統由于其抗原免疫性強,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概率高,是檢出不規則抗體中最多的一類可通過胎盤屏障的抗體。因此應將不規則抗體篩查納入到產前檢查中,便于早期預防治療。
關鍵詞:新生兒溶血;Rh血型;產前檢查
新生兒溶血病是由于母嬰血型不合,母親體內含有與新生兒紅細胞抗原不配合的IgG性質血型抗體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使胎兒紅細胞致敏,破壞新生兒或胎兒紅細胞引起,可發生在胎兒期和新生兒早期,溶血嚴重者可出現死胎而流產,存活者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兒黃疸。主要表現為溶血性貧血、肝脾大,重者可并發膽紅素腦病甚至死亡。
1 實驗室檢查
新生兒溶血病實驗室檢查以間接膽紅素顯著升高為主要特點,間接膽紅素是由紅細胞破壞后形成的,當體內紅細胞破壞而產生大量的間接膽紅素,超過了肝臟的代償能力,間接膽紅素就會通過細胞膜,對細胞產生毒害作用,且不能通過腎臟排出體外。
臨床上以ABO血型抗體引起的新生兒溶血最為常見,其次為Rh血型系統,其他血型系統引起的病例報道較少見。我院檢測出一例Rh系統抗-Ec引起的新生兒溶血,使臨床對于新生兒溶血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然有些醫生保守的認為只有O型母親與非O型父親生育的孩子才有可能發生血型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因此在詢問病史時,如果患兒母親非O型則不做新生兒溶血病篩查試驗即可排除紅細胞血型系統所致新生兒溶血病。然而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會帶來很大的醫療隱患。
2 Rh血型系統
Rh血型是1940年由Landerstaner等科學家發現并命名的,隨著對Rh血型系統的研究,認為Rh血型系統可能是紅細胞血型中最復雜的一個血型系統。Rh的發現,對科學指導輸血工作和提高新生兒溶血病的試驗診斷、維護母嬰健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1]。Rh血型系統抗原迄今為止已有40多種抗原,其中與臨床輸血密切相關的由5個,D、E、C、e、c。抗原強弱順序為D>E>C>c>e[2]。臨床也統一以具有D抗原的成為Rh陽性[3]。D抗原的檢測也跟隨ABO血型一樣成為常規檢測項目,因此D抗原引起的免疫刺激極為少見,但有其他四種抗原引起的免疫反應產生不規則抗體已經占據我室檢出總例數的70%以上,且Rh系統的不規則抗體多為IgG類,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引起新生兒溶血。
隨著醫學的進步,Rh不合引起的輸血反應和新生兒溶血病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張晨光[4]從我國785份孕婦血清樣本中篩查出 7份 Rh特異性不規則抗體,其中 5份引起 HND。朱碎勇[5]等檢查分析15例新生兒Rh溶血病及發生原因,結果顯示:15例Rh溶血病患兒中由抗-D引起的溶血病8例,由抗-D和Rh其他系統抗體聯合引起的2例,占66.7%,且15例患兒母親都曾有過孕產史或輸血史。這無疑給我們敲了一次警鐘。Rh系統的不規則抗體是除ABO系統抗體以外引起輸血反應和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原因,Rh抗體絕大多數是免疫抗體,經妊娠或輸血免疫而產生[6]。 對于D抗原陽性的人,最常見是通過妊娠和輸血產生抗-E、抗 -c抗體[7]。因此,產前尤其是對有過妊娠或輸血史的孕婦做不規則抗體篩查很有必要,可以對新生兒溶血病做出早期診斷和治療,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
母嬰Rh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癥狀較ABO免疫性溶血嚴重,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可能性大,換血療法能在短期內快速降低血清間接膽紅素水平,減輕和避免對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且可置換出致敏的紅細胞和抗體,還可以糾正貧血,是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最有效方法[8]。因此整個圍產期的檢測治療尤為重要,對已經產生不規則抗體的孕婦進行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避免產生嚴重的后果[9]。尤其是有妊娠、輸血史、死胎或新生兒溶血史的孕婦,必須進行 RH 血型系統篩查,抗體滴度的定期監測。
如果臨床醫生沒有意識到母嬰Rh血型不合,而是單純的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母親為O型父親非O型的患兒進行新生兒溶血病篩查,將會造成Rh血型致新生兒溶血病的漏診。另外由于ABO和Rh新生兒溶血的檢測方法不同,Rh系統新生兒溶血實驗需要乙醚放散,如果檢驗人員也同樣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用熱放散的方法去檢測Rh新生兒溶血病,或許也會使試驗結果出現假陰性的概率增加。
Koelewijn等[10]調查發現Netherlands孕婦在妊娠早期血型抗體陽性有1232/100000,其中非抗D抗體占328/100000,有191/100000存在新生兒溶血病風險。因此筆者建議,應將不規則抗體篩查納入到產前檢查中,以便于早期檢出Rh血型系統的不規則抗體。針對兒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不能以父母血型判斷是否患有血型所致新生兒溶血病的根據,應根據患兒的直接抗人球蛋白實驗,游離實驗,放散實驗,不規則抗體篩查實驗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產后嚴密監測,積極應對新生兒黃疸及貧血癥狀,選擇光療、免疫球蛋白、輸血、換血等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劉志宏.討論母嬰Rh血型不合是否引起新生兒溶血[J].內蒙古中醫藥,2014,10:83-84.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兒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24):685.
[3]Kajii E.Molecular approaches to the Rh blood group system[J].Nihon Hoigaku Zasshi,2006,60(2):110-119.
[4]張晨光.Rh血型系統不規則抗體與新生兒溶血病的相關性[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1):2036-2038.
[5]朱碎勇,朱燕英,喬芳,等.新生兒Rh溶血病的檢查分析及預防[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7,15(3):68-169.
[6]嚴鳳好,鐘展華,曾少麗.RH抗體致交叉配血不合一例及快速配血策略[J].海南醫學,2014,25(5):1527-1528.
[7]苗天紅,范道旺.1例抗-c、抗-E性質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1999,12(4):1527-1528.
[8]陳玉婷.換血療法治愈1例IgG抗D新生兒溶血[J].安徽醫學,20 14,35(4):549.
[9]毛曉燕,董文斌,李清平,等.非D抗體導致新生兒溶血2例報道[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7):692-693.
[10]Koelewijn JM,Vrijkotte TG,van der Shoot CE,et al.Effect of screening for red cell antibodies, ther than anti-D, to detect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a population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J].Transfusion,2008,48(5):941-952.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