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形式是形成于西方的一個美學概念,在西方古典時期美學中具有本體性的意義。在中國,這個概念雖未明確提出,但在傳統書畫批評中經常涉及,最有代表的形神論、氣韻論,大概可以窺探一二。只不過與不同西方的是,中國傳統美術批評中對于藝術形式的批評的落腳點與西方截然不同,它由形式分析著手,同時又不止于形式,它要表達是對生命的體悟。
關鍵詞:藝術形式;本體;以形寫神;氣韻
藝術形式這個概念最早形成于西方,它的出現表征了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性思維,他們追求一種確定性,這種確定性需要一個物質性的東西作支撐,這個物質性的東西在藝術領域,就是藝術形式。同時,西方人以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也必然會產生形式和內容對立或統一的爭論。中國則不然,中國人是體悟性思維模式,不執著于確定性的概念,他們更關注于超越語言邏輯,去體悟它所象征的內在意義,即通過直覺達到一種“無言之境”。不同于西方人的一分為二,中國人是用一分為三的觀點看問題,重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雖看似模糊,卻是本源的東西。這種思維方式落實到藝術形式上,形式和內容的爭論便不再重要,而是要在兩者的基礎上表達對生命的體悟。
一、藝術形式的概念
藝術形式指事物和現象的內容要素的組織構造和外在形式,是作為一種視覺形象而存在的,它多與圖形、圖像相關,與繪畫的本質相聯系。因此,在中國,它首先被放置到繪畫評論中。形式在西方的古典美學中,具有本體的意義,但在中國美學中很少有獨立的意義,多是為思想或感情服務,并且它的概念在中國美學中常常用“形”或“象”表示其含義,與”神”相對是“形”,與“意”相對是“象”。中國美學中的“形”是外在的東西,是形狀、形象,它的作用就是要“立象盡意”,形象必須要傳達意蘊,傳達最深層次的生命體悟,因此形式的概念雖與藝術的本質有關,但是它并沒有本體的意義。
二、中國傳統美術批評中對于藝術形式的解讀
中國的美術批評在先秦時期業已開始,并隨著繪畫、書法藝術的發展,美術批評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直到魏晉時期方才成熟。形成了“形神論”、“氣韻論”以及“神、逸、妙、能”的分品論為基本范疇的美術批評,其中“形神論”和“氣韻論”是批評范疇中最核心的兩點,這兩點都涉及對形式的解讀。
(一)形神論:以形寫神
“形”“神”關系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論畫。韓非子在論及繪畫的時候,將形象是否逼真作為衡量一幅繪畫優劣的標準。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大興,儒家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受到懷疑甚至否定,因而這一時期被稱為人的自覺的時代。對品評人物的許多概念都集中在“風”、“神”上。顧愷之正是在這種思潮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觀點。他認為“形神兼備”是畫論的核心,而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以形寫神”。對人物形象的真切描畫,應當成為傳神寫照的基礎。“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這種“以形寫神”、“傳神寫照”觀點,正是擯棄了在形象寫實再現的基礎上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不再渴求直觀所見的真實性呈現,而更注重對人物的獨具的精神特點的把握,力求呈現出畫家理解此人的應然之像。
(二)氣韻論:形骨神
氣韻論是在形神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仍屬于形神論的范疇。但相比形神來說,氣韻的品格則更高。張彥遠將氣韻作為藝術創作的最高標準:“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氣”、“韻”這兩個字在最初并沒有組合在一起,二者的第一次明確結合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南齊謝赫在道家的美學思想基礎上總結魏晉以來高度發展的繪畫藝術的創作經驗而提出來的。在《古畫品錄》中他提出了被后世譽為“千古不易”的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法”以“氣韻生動”為根本,統帥其他五法。同時,若是將這“六法”概括分類,則包含了“形、骨、神”這三個方面。“形”就是形式,在“六法”中,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這三部分皆屬于形式的范疇內,他們都是為了“氣韻生動”作鋪墊。這個“氣韻生動”就是“神”,神韻。一幅畫若要“生動”起來,即“活”起來,就必須要有“氣”,或者說,讀者能從可見的圖式結構中,讀出蘊含其中的“氣”。“氣”是綜合作品中各種形式要素的靈魂,也是作品的價值內核所在。氣韻生動就是繪畫的內在神氣和韻味,是人的內在生命和精神的表達。
三、結語
形式,在中國傳統美術批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基礎。“形神論”、“氣韻論”都是借由形式批評入手,但是雖在談形式,其實是在通過形式的分析,感受內在的人的品格,人的生命體悟,表現人的心性。因此,藝術創作應該把握事物的“神”,這是內在的,不應該過分拘泥于形似,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生命的真諦。藝術批評和鑒賞也應如此,應該用心體悟作者的心境,從作品追溯作者的精神境界,了解他的心性。在評價一幅藝術作品時,不停留在外在的形式分析,由作品找尋作者真正的生命體悟。
【參考文獻】
[1]張法.中國美學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楊維禎.圖繪寶鑒序[A].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上卷)[C].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3]謝赫.古畫品錄[A].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上卷)[C].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4]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6]孔新苗.美術批評的邏輯與范式[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0(06).
[7]李澤厚,劉鋼紀.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尉愛姣(1990~),女,漢族,山東聊城莘縣,山東師范大學2014級藝術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史和藝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