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華
【內容摘要】作為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征的基礎學科,中學生物教學應以問題為導向,注重以實驗為平臺,加強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思維,體驗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生物新課標的要求,強調學生的學習不但要追求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體驗理論 生物教學 設計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使得我國的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根據(jù)教育部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普通高中13688所,招生850.78萬人,比上年增加14.54萬人,增長1.74%;在校生2454.82萬人,比上年增加27.49萬人,增長1.13%。隨著高中教育的逐漸普及,教育的功能隨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從而要求高中教育的方式方法隨之發(fā)生轉變。然而,毋庸置疑,在高考指揮棒的牽引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步履維艱,表現(xiàn)在教學模式上,依然貫徹課堂、教師和教材“三個中心”理念,教學方式采取線性思維,注重單一的填鴨和灌輸,過分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和深入性,忽略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能動性,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作為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征的基礎學科,生物教學理應以問題為導向,注重以實驗為平臺,加強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然而,生物如同其他學科,同樣面臨著教學模式老化的問題,尤其面對個性鮮明的中學生,更加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如何全面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進一步轉變教學模式,已成為新時期現(xiàn)階段中學教育包括生物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改革實在必行,新課程改革為中學生物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思維,體驗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新課標的要求,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不但要追求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物課堂中實施體驗教學,就是讓學生以認知主體身份親自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再是一味機械地傳授知識,而是充分整合多重資源,在深入交流互動中,引導學生增強求知的欲望,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二、體驗理論的內涵特征
哲學界已經(jīng)取得共識:21世紀是體驗的時代。體驗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學科、不同學者從各自角度都有不同的解釋。體驗教育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盧梭、杜威、皮亞杰等人的教育思想。我國學者對“體驗”的涵義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吳敏認為,教育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作為活動,既主體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作為活動的結果,既主體從其親歷中獲得的相應的認識和情感。劉驚鐸把體驗定義為“一種圖景思維活動”,并提出“體驗是教育的本體”的理論命題,奠定了體驗在中國教育中的基礎理論地位和實踐意義。建立在體驗理論基礎之上的體驗式教育,要按照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以及生物教學內容的特有規(guī)律。具體而言,體驗理論倡導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在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參與者,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興趣,沉浸于知識探究的氛圍中,進而自覺吸收新知識,增強知識的獲得感。對于教師而言,要退出主體地位,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增重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增強課題教學的寓樂性,最終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見下圖1所示。
1.主體性。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tǒng)教學論中的“教師中心淪”逐漸被現(xiàn)代教學論中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論”所取代。主體性的核心是承認和尊重人的主體地位,體驗式教學主張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張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從行為和感情上直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親歷來建構知識,真正做到在教師的主導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和發(fā)揮每一個同學的最大潛能。
2.差異性。作為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因材施教承認各個主體間存在種種差異,其主體性水平不一,興趣愛好各異,對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體驗也各不相同。中學生來自不同地域,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所受教育、性格特征等存在諸多的差異,這就要求在實施提體驗教學模式過程中,遵循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原則,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能力和性格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寓樂性。培養(yǎng)學生樂學精神成為生物課堂教學的努力方向,教師要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倡導快樂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課堂教學實現(xiàn)寓教于樂。具體而言:一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原動力,教師要把傳授的知識融入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中去,盡量使教學過程像娛樂活動一樣吸引人。二是指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掌握的過程。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品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4.教育性。教育就是一場心靈的對話。德國的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和歸宿點在于使受教育者獲得成長和進步,體驗教育概莫能外。通過自身特有的教育方式,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收獲知識、明白事理。
三、體驗理論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設計應用
體驗理論所倡導的體驗教學方式,首先要厘清思路,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知識、學生和學習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始終堅持以學習為中心,遵守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把握知識學習的基本特點,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學生的主觀反應,切實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體關系見下圖2所示。
體驗教學根據(jù)其階段性特征,大體可以歸納為確立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方案、實施教學、評價反思5個階段,彼此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具體見下圖3所示:
1.確立目標。有的放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在生物教學中,首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確立目標,明確教學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實現(xiàn)的目標,確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所要攻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教學方向不偏、不歪,沿著正確的軌道有序運行。
2.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教學要以問題解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創(chuàng)設情境就成為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善于拋設問題,同時采取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方式,精心組織安排,合理設置情境,在模擬真實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動機。
3.設計方案。完整科學的教學方案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要求教師多花心思,合理設計方案,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幫助學生明確問題解決的路徑依賴,引導學生沿著既定的軌道和方向不斷探索,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努力尋求問題的答案。
4.實施教學。這是體驗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性和實質性階段,要求采取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方式,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圍繞既定任務,自主地去探索實驗,激發(fā)自主探究潛能,在實踐中尋找真理。同時要善于加強團隊合作,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合作和思維碰撞,共同致力于問題的解決。
5.評價反思。作為體驗教學模式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評估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此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如何,學生探索出來的答案是否準確等等,需要進一步驗證點評,通過總結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進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吳敏.《體驗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江蘇省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的個案》,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2]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作者單位:安徽省和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