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要]農民教育培訓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發展現代職業農民的重要措施。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后,高度關注我國農村社會問題,并提出了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部理念,積極發展農業機械現代化。現代化的農業需要現代化的高素質農民,要求他們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為農村經濟建設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這時就需要我們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本文主要結合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實際,就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的促進農民教育培訓開展,提高農民群眾素質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甘肅省 農民教育培訓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2-0298-01
黨的十八大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明確的部署要求,為做好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理解十八大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論述,把學習成果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實踐相結合。要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強化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戰略認識,突出明確農民教育培訓的緊迫性,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國家對農民教育培訓重視程度提高,要求各個地區按照自身發展特色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
1.農民教育培訓存在問題分析
1.1教育培訓力度不足
在甘肅地區因為農業生產方式和日益擴大的城鄉之間的差距,導致了農民教育培訓出現疲軟現象,并在一定程度導致了農民教育培訓危機出現。以家庭生產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模式落后,而且難以大幅度提升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水平,貧困和不斷飆升的教育費用問題以及就業難等問題,極大的限制了農民對教育培訓的參與熱清,這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1.2農村教育發展滯后
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發展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再就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轉化速度較為緩慢。首先,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削弱了農民群眾對新技術、新信息以及新科技成果的利用和吸收,很多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無法很好的推廣,無法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在城鄉務工的農民群眾因為缺乏必要的職業教育培訓,導致生產過程中經常出現安全事故,一些專業技能不高的農民工只能從事建筑、挖掘、環衛以及家政等勞動密集型工作,這就使得農民工受經濟發展周期影響較大,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其次,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缺乏明顯的規劃性,整個評估體系十分不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僅限于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技術教學,內容范圍十分狹小,課程體系和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相脫節。
1.3政府和企業不重視
政府和企業部門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不重視,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民群眾人才培訓體系。首先,各級勞動和教育部門缺乏對農村職業和成人教育的指導和幫助,未能發揮自身在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勞動力就業和轉移等方面的作用。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技能指導導致了農民公共素質、技能和崗位需求不符;其次,企業職工培訓工作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等問題。企業對教育培訓的重要性、培訓理念、培訓方法、評價思路等認識模糊,從而制約了企業對這方面資會的投入。
2.做好農民教育培訓的對策分析
2.1加快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改革,突出對新型農民培養
要僅僅圍繞主動適應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快農民教育培訓改革,面向農業發展中的現代化問題、產業化問題、科技化問題,加速培養一批懂科技、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切實做好各種中期、短期教育培訓,突出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只有講求實際、實用、實效和可操作性,才能在職業教育的培訓形式、內容、時間、效益和效率上獲得農民群眾的認可。在教育培訓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受教育者實施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培訓。要針對甘肅省經濟發展趨勢,及時調整農業教學結構,根據市場發展選擇教學內容,不斷推廣全新的品種、技術、機械,針對農民群眾的受教育層次,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
2.2積極創造條件,推進統籌城鄉就業
在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要積極創造條件,讓農民群眾更多的分享城鄉經濟發展的最新成果,要落實好農民群眾在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待遇,要不斷完善農民工工資晉升機制,強化勞動、勞務、工程合同管理,要強化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督管理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群體的各項合法權益。
2.3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民教育培訓的資本投入
首先,要積極探索農民培訓教育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思路,建立科學的員工培訓評估體系,調動起職工接受培訓的積極性;其次,建立農民培訓教育長期的資金投入機制,在農村勞動力輸入和流出地之間建立起有政府和企業單位以及培訓機構共同參與培訓機制和渠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支持農民培訓機構向著市場化方向發展;再次,要盡快制定培訓行業的行業規范,嚴格落實好各項安全生產制度和準入制度,強化對企業用工的安全管理;第四,加強對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員的動態監督和安全防護工作,降低農民職業病發生;最后,健全黨群組織,強化工會組織對職工群眾利益方面的維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