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走班制”是指一種按課程內容的類型、層次重新編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方向及現有的學習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進入相應的教學班,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在中學逐步推進走班制教學,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從2017年開始全國都將開始高考綜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實施語文、數學、外語3門學科全國統考,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學科任選3科的考試成績。這意味著未來普通高中將出現20多種課程組合,而一般高中很難開出20個行政班,如何落實當前高考政策,深化教育改革,顯得尤為迫切。
走班制起源于美國,在我國多地進行了推廣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是課程設置的多樣性、豐富性,因層確立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升,建立了以導師和成長顧問為主的選課指導制度,避免學生選課時的盲目和隨意。然而,當前的選課走班制并不完善,尤其是在班級管理當中存在眾多問題?;诖?,筆者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當前普通高中選課走班制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開展系統分析,嘗試探索有效的改進路徑。
一、普通高中選課走班制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選課走班制是指普通高中不僅根據學生成績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班,還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編制不同的課程組合,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未來的發展道路,學校根據學生的課程選擇結果,把同一時間選擇同一課程的學生集中起來形成一個臨時班集體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學生上完這節課后會再到另一個教學班上課,所以這也是選課走班制的由來。這一教學組織形式不僅保證了學生課程選擇的自主權,提高了學習成績,減輕了課業負擔,還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在班級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流動上課,加劇班級管理困境
選課走班制使學生在課程選擇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每人一張課表成為了現實,進而出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現象,導致行政班組織班級活動的時間大大減少,過去的很多班級活動被迫縮減甚至取消。長此以往,勢必弱化學生對行政班的認同感、歸屬感及榮譽感,不利于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形成。
同時由于走班制及其所具有流動、靈活的特性使得班級成員呈現一定程度的離散狀態,這種臨時性的集結增加了教學班的不穩定性,進而使教學班的教學管理工作難以開展并顯得格外混亂,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出勤率和作業收繳方面。
另外,教學班班主任對流入到其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比較陌生,使得班主任不易掌控班級情況,迫使班主任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班級管理上。然而,在時間上,由于選擇不同的課程,學生在多個時間段將會游離于班主任的視線之外;在空間上,由于學習層次、興趣、愛好的不同,學生會選擇在不同的教學班上課,使在行政班的學習時間大大減少。因此,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時時處于班主任的監控之下,班主任很難對學生的真實情況有全面了解,更難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管。要使班主任的管理觸角從行政班延伸到教學班,難度較大。
2.“分層教學”理念浮于表面,“走班”被落實成“快慢班”
根據筆者調查,走班制在其推行過程中有逐步偏離其“因材施教”軌道的情況發生。走班制“以生為本、分層教學”的理念受到異化,學生被走班,并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種層次,然后施以不同的教學。一些學校的走班制試驗走入誤區,在實施過程中逐漸被異化為“快慢班”,這不僅違背了走班制“因材施教”的良好初衷,而且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標簽式定性,導致“馬太效應”在校園中的滋生與蔓延,甚至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原則。同時,“快慢班”加劇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處于快班的學生驕傲自滿,慢班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容易引起兩極分化。
3.行政班與教學班之間班級管理出現缺位
(1)教育監管人溝通渠道不暢。傳統固定班級組織模式下的教育監管人由班主任、家長和任課教師組成,而選課走班制使任課教師的組成多元化,這是由于選課走班制賦予了學生課程選擇的自主權,使其能夠依據自身狀況選擇不同學科不同層級的任課教師,進而導致教育監管人之間溝通不暢的局面。
(2)教學班課后輔導難以開展。走班制的學生由于來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課時學生集結,結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由于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學班任課教師相異,學校很難安排輔導教師深入到行政班進行課后輔導,使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
二、改進走班制的管理建議
1.加大制度宣傳力度
走班制實施的前提是學校是否秉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辦學理念。現階段而言,學生、家長以及部分領導和教師對走班制缺乏基本的理解與認識,對其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持懷疑態度,從而出現對走班制的顧慮和誤解。為此,學校應切實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拓寬溝通渠道。例如,以專題家長會、班會等形式向學生、家長廣泛宣講走班制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優勢,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合作機制,改變其傳統的教育觀念,力求達成共識:走班制的重點并不在于知識和經驗的傳授,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創造性和挖掘學生個體潛能,充分認識到教育不只是對學生的甄別與選拔,而應轉向“以生為本,人人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軌道。
2.加強適度建設,做到教管合一
行政班班主任要實行動態管理,教學班任課教師也應班主任化。
唯有實行班級動態管理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強與教學班任課教師的溝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經常與教學班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及時掌握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狀態、身心狀況,對出現問題的學生應及時主動進行溝通。
其次,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學習情況以及在學習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最后,加強學生自覺性教育。實行走班制,學生在校的大多數時間將會在教學班度過,他們游離于行政班班主任的視線之外。因此,行政班班主任應加強學生的自覺性教育,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原則,使其養成自主的學習習慣,并積極配合教學班任課教師的工作。
同樣,教學班任課教師不應把教學班的目標僅僅定位于教學,而應把教育目標多元化。其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教學班任課教師應淡化學生行政班的意識,增強教學班的意識,以教學班為整體將不同行政班學生交叉排位,打破班級界限,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維護課堂紀律,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班集體觀念的形成。第二,教學班任課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學生的困難及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一視同仁,堅持公正、公平的原則去處理教學問題,努力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使學生理解自己的教學意圖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3.加強課程資源建設,關注分層教學課程群的開發
課程作為走班制的先決條件,需要改變傳統的課程體系,加大對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更好地為走班制教學服務。同時,課程資源的建設要符合多樣性、豐富性和時代性的標準。
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是推進走班制順利實行的重要舉措,在走班制課程建設過程中應不斷加強教研組建設,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打造一批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為此,學校需要聘請校外專家、學者對在職教師進行相關繼續教育培訓,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加強兄弟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定期舉辦教育研討活動,通過教師的發展帶動學校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市復旦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