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賀 國奇慧
摘 要:大學生自我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在新時期如何改進和創新大學生自我教育模式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話題。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教育;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216-02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現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我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條件和時代任務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自我教育也如此。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期自我教育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任務。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探索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新模式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構建新型的課堂模式
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模式注重知識的積累,課堂氣氛沉重、教學過程僵化、枯燥無味。這種教育模式無疑會引起高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心理。只有創新課堂模式,使得老師和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雙向互動,大學生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對知識進行認知,進而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過程的主動性。
(一)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作用
提倡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強調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轉變工作方式,而不是否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的正確引導作用。大學生雖然具有自我教育能力,但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發展階段,對是非曲直的判斷還不夠確切,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引領正確的方向。但是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改變傳統的硬性灌輸的教育方式,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手段,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教育的方式,為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具有啟發性、引導性的教育。
(二)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激發起高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和認同度是開展好工作的首要任務。在大學生的心中樹立自我教育的意識也是同樣如此,如何讓大學生認識到在新的時期需要進行自我教育,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是關鍵。作為高校教師首先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激發大學生主動進行自我教育,主動學習的意識。其次,高校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內容的選擇,內容不僅要新穎還要接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而引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感和共鳴。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方法,利用自媒體等先進的網絡傳播手段,創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方式。同時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親身體驗及社會實踐等方式,讓大學生自己親自體驗,增強教育過程的感染力。用這種方式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其中,并且能夠獲益匪淺,進而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
(三)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大學生的發展規律。密切關注每一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動態,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及時幫助。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動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并非易事,那么創新大學生自我教育載體,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實效性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隨著互聯網新時代的到來,微信、微博、論壇等自媒體成為大學生發表自己的動態,記錄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一新興媒介深入到大學生的群體中去,及時關注每一位大學生的動態,了解每一位大學生的思想動向,以便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遞給大學生文化知識,還要給學生反饋,提出問題的機會,讓大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及時發布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暢所欲言,真正融入課堂的學習中去。這樣也有助于讓大學生認識到思考以及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的必要性,進而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構建自我教育的網絡平臺
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機構必須積極主動地利用網絡這一新興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自主選擇性。
(一)凈化網絡傳播內容
網絡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信息的豐富性,這一特點為大學生自我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為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的機會。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意到網絡傳播內容的良莠不齊,在大學生自主進行選擇時要保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上的領導地位。首先,高校教師要提高自身運用多媒體以及網絡的能力,做到與時俱進,利用網絡設備增加課堂的豐富性。其次,高校要加強網絡教育的思想導向,引導網絡傳播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中的主體地位,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另外,學校可以利用網絡的資源共享性與其他高校進行信息共享、交流。這樣大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學習,還可以利用網絡擴展自己的視野。這些都彰顯了網絡教育的自主選擇性。
(二)豐富網絡教育內容
網絡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與其他同學進行輕松、自由的交流。這種交流模式會營造出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往往會說出自己的一些困惑以及心理動態。那么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可以抓住網絡的虛擬性特點,利用網絡這種輕松的氛圍,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把握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且及時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微博發帖或者朋友圈動態等途徑轉發一些時政要聞或者心靈雞湯等,對大學生進行耳濡目染的教育,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建立完善的網絡監管制度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挑戰。一方面,網絡信息繁雜。網絡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既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也包含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就需要高校教師在選擇信息的過程中要加強防范意識,謹慎做出選擇。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雖然豐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搜索信息的效率。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設置網絡防火墻等,避免不良信息出現在學校網絡上,凈化校園的網絡交流環境。同時加強網絡管理和監督,避免有些人在網站上散播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
三、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對大學生進行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大學生理論知識的教育同時還要注重實踐的教育,將實踐教育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一)提供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實踐基地
實踐能夠促進大學生知與行的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開展實踐活動,要求社會、學校共同為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一些單位合作,為大學生自我教育提供固定的實踐基地,大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社會實踐,豐富其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定期帶領大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具有教育意義的場所,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引發思想上的共鳴,這樣的教育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
(二)創新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途徑
提高大學生主動進行社會實踐的意識,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學校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供機會,豐富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途徑。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大學利用一些實踐形式為社會以及他人提供服務,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在不斷學習和反思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利用學生社團拓展大學生自我教育平臺。學生社團作為高校大學生喜愛的團體,吸引了許多有共同愛好的大學生聚集到一起,在社團組織的一些活動中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通過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所以社團便成為連接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的紐帶。在社團活動中,通過組織普法宣傳、黨史宣講、文藝演出等服務,使得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樂趣。通過實踐活動,大學生不僅反思自己的理論學習效果,而且主動提高了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優化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校園環境
在大學期間,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如何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更好地實現。總之,大學生活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開展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優化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第一,優化校園物質環境。校園的物質環境包括一些教學場所、圖書館、生活場所以及校園綠化場所等。這些學生每天生活的場所為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為鍛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能夠給大學生帶來愉悅的心情,激發大學生的靈感,有助于形成創新意識。
第二,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一般包括校風、學風等。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同時文化作為一種軟力量能夠對大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由向上的學術氛圍、溫文儒雅的校園環境,能夠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帶來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懷,進而促進大學生順利開展自我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張曉靜.自我教育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劉志范.高校學生道德自我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懷化學院學報,2006(6).
[6]張芹.大學生自我教育特征及其時代意義初探[J].甘肅科技縱橫,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