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摘 要]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指導的重點首先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其次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有米下鍋”,學會并積累豐富的素材,另外還要注意作文評講的方法,增強針對性,提高實效。
[關鍵詞]作文指導 策略 興趣 素材 講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23
寫作指導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然而,傳統的作文課把豐富復雜、靈動飛揚的教學過程簡約化歸為“教師布置,學生習作,簡單講評”的模式,導致作文課缺乏耐心與樂趣,缺乏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效果不佳。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指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采用多種形式,激發作文興趣
1.情境引趣。教師應經常把課堂內外發生的對學生有所觸動的事例、自然界花紅柳綠的變化等,寫成下水作文,在課堂上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作文的魅力,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心”,激發寫作熱情,產生寫作的興趣。
2.競賽激趣。初中生天性活潑,表現欲特別強烈,故作文課上,可開展小練筆競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在教學《列夫·托爾斯泰》時,可以學習文中形象的外貌和動作描寫,開展“猜猜他/她是誰”的練筆競賽,要求學生描寫本班某一位同學的外貌和動作,完成作文后朗誦給大家聽,看看大家能否猜出被描寫的對象是誰,從而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
3.賞讀生趣。評講作文時,教師要挑選優秀作文讓學生自己在講臺上朗讀給大家聽。因為作文內容是學生自己的生活,作文本身又是學生自己的“產品”,朗讀者必然是聲情并茂,聽讀者自然也會心馳神往。結果文字就成為在學生心田流淌的聲音,賞讀就成為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從而激起每一個學生更加強烈的表達欲望,產生濃厚的作文興趣。
4.評點促趣。教師批閱作文時,應采用激勵性評價,盡量加以肯定,多加鼓勵,要善于抓住學生表現出來的優秀之處、成功之處——哪怕是一個表現細膩的句子,一種新穎貼切的修辭,一個生動傳神的詞語,都要充分加以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形成寫作動力。
二、學會感受生活,積累作文素材
1.開展說話活動。每周利用一節課時間,或由教師誦讀評說自己難忘的文章,或讓學生講述生活中令他們感動的故事,或師生共話鄰里家常、共談國家大事,在輕松快樂的課堂上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真善美,自然也會成為學生作文中的話題。
2.投入學校活動。例如參加運動會,組織班團會,編輯手抄報,設計黑板報等,學生會在感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的同時積累寫作素材,捕捉到寫作的靈感。
3.組織社會實踐。學生生活相對單調,見聞有限。語文教師要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例如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社區尊老愛幼宣傳活動,大街上掃雪活動,親身感受,積累感悟,讓他們懂得生活就是作文的素材寶庫。
4.注重觀察記錄。指導學生注意記錄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使自己心靈受到觸動的場景,情感受到震撼的事件,或是觀察自己感到有趣的事物,寫成觀察日記。這些點點滴滴積累起來,就會成為作文肥厚的土壤——寫作素材,學生不愁“無米下鍋”了。
三、組織多元講評,提高作文水平
1.學生自評。學生自評的最好方法,莫過于養成反復誦讀自己的作文的習慣。葉圣陶在《和老師談寫作》中指出:“修改稿子不能只看,還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頭讀讀看,一路讀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會發現。” 所以要求學生完成作文之后,自己放聲讀幾遍,發現不足,直到文從字順、流暢如意為止。
2.小組互評。一般采用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互評為宜。一人讀習作,另外三人聽,然后討論分析得失,最后寫出修改意見。討論時不僅要解決一般性的問題,如找出錯別字、不通順的語句,指出寫得優美的句子等,還要根據每次作文訓練的重點,做出針對性的專評,提出進一步提高的意見。當然,也可以讓學生兩兩互評。這樣在交流中既可明晰自己的得失,又可借鑒別人的長處,久而久之,自然提高了能力。
3.教師點評。教師批閱學生作文時,不能只給一個簡單的“閱”字,或是一個看似具體實際模糊的等級標志,而要用心、用情,給一個具體可感、靈動多彩、富有個性的評價,或點撥,或激勵,或引導,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使學生有所觸動或啟發。
(1)鼓勵性評語。俗話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作文中的亮點,用鼓勵性的語言充分肯定學生作文,進行鼓勵性評價。
(2)交流式評語。教師寫評語時,采用第二人稱“你”,或是第一人稱“我們”,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幾句肺腑之言,既是撫慰,又是教育,像一股清泉沁入學生的心田,自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3)點撥式評語。運用名言警句、詩詞名句寫作文評語,給學生點撥指正,會增強感染力,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肯定學生作文與某篇美文或名篇有共同之處,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激勵學生下苦工夫練習作文,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鞭策學生不斷改進提高寫作水平等,形象生動,富有文采,膾炙人口,賞心悅目,其效果自然很好。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