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飛飛
摘 要: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如果說西方國家的雕塑建筑是其藝術代表,那么,中華民族的古典藝術代表就是古典詩歌。因此,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現代教育,在中國,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體系中都是舉足輕重、不可忽視的。結合初中古典詩歌的內容,從羈旅送別詩、詠物抒懷詩、山水田園詩等角度,談談在所學古典詩歌中寄托的詩人思想情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思想情感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張海鷗有這樣的論述:“古典詩詞也積累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品質。古典詩詞優美的文字背后表達著中國人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價值理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學習古典詩詞,從古典詩詞中汲取豐富營養。”那么,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典詩歌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本論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分門別類地談談初中古典詩詞所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情感。
一、羈旅送別詩
羈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艱辛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送別詩一般表現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愿,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等,一般來講,其感情色彩比較悲涼。例如,抒發游子思鄉,表達鄉愁的思想感情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因此,有人評價,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表達情感,勝人一籌。再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兄弟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尤其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人沒有直說自己不能在重陽節和你們團聚而痛苦,而是遙想在遠方的兄弟今天登高時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不在身邊。這與杜甫的《望月》詩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情感的獨特體驗在古典詩歌的表現中別具一格。還有張繼的《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同樣流露了詩人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只身一人漂泊在相對比較安定的江南地區,在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附近留宿,寓情于景,字里行間流露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寞之情,對風雨飄搖的家鄉的擔憂之情,對處于戰亂中的親人的眷戀之情。
送別詩往往是抒發詩人對友人、親人的依依不舍以及抒發離愁別緒之情,送別詩中表現的情感基調一般比較傷感,情緒低沉,或祝愿、或傷心、或惆悵、或留戀。例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本詩就表達詩人對好友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而慘遭貶官的同情與關切之情。因此,后來王昌齡也對這些朋友寫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一方面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另一方面也感謝友人的關心之意。
二、詠物抒懷詩
鄭板橋有一首畫竹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所謂詠物抒懷詩,就是詩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與啟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懷抱負的詩歌。
例如,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人托物抒懷,表達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借助某種外在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突出強調人格的美和人格的力量。就連唐太宗也屢次評價稱贊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再如,杜甫的《孤雁》,詩人與孤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這孤苦伶仃的孤雁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因為經過安史之亂以后,在那動蕩不安的時代,詩人因戰亂與遠在北方的親人天各一方,無法團聚,他獨自一人漂泊在異鄉,就像一只孤單的大雁,內心是多么恐慌、孤獨、寂寞、傷感。物我一體,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三、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歌詠田園生活,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例如,陶淵明的《飲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過詩人對田園風光的描摹,字里行間流露著詩人對世俗官場生活的厭倦,對清新秀麗的田園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如,晚年的陸游辭官回鄉以后,寫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歌,代表作《游山西村》“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詩中表現了村民淳樸、熱情、民風古樸的精神風貌,表達了詩人熱愛農村田園式的悠閑生活。
總之,古典詩歌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詩人通過詩歌形式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的各種情感,這需要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欣賞、感悟。
參考文獻:
葉嘉瑩.葉嘉瑩說詩講稿[M].中華書局,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