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清 陳梅
摘 要:本文將城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建設作為研究對象,就具體的無障礙設計要點進行詳細分析。筆者著重強調了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的重要性與意義,從而引起社會公眾的熱切關注,再給予充分的理解,鼓舞廣大民眾都積極參與到城市人文環境建設中去。
關鍵詞: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環境心理;公平性;人性化
1 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概念
無障礙,顧名思義是指公共環境中的通暢性以及與無障礙設備運行的有效性,可被認為是人性化環境的基本屬性。無障礙設計理念最初是由聯合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并倡導的,旨在建議現代化公共空間的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應將使用者不同的身心健康程度考慮在內,進而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現代人文環境。無障礙設計是20世紀人道主義發展的產品,狹義的“無障礙設計”一般從滿足殘疾人和行動不便者使用的硬質鋪裝和設施的角度考慮。我們討論的是廣義上的“無障礙設計”,針對的是老年人、兒童、病人、殘疾人、孕婦,甚至有正常行為能力的人,我們需考慮的“使用”,不僅是硬質鋪裝和設施,更重要的要在設施的設計方面給他們提供物理和心理的幫助。
2 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要點
2.1 路徑系統
(1)城市道路。對城市道路來講,所謂的無障礙設計旨在給弱勢群體包括殘疾者的日常通行提供更多的便利。人行道作為城市道路的關鍵組成部分,一旦人行道與車道之間出現沖突或路面高低設計得不合理就會給需要借助輪椅的行人造成出行阻礙。因此,設計路口時應考慮使用緣石坡道,這樣有利于輪椅通行。視覺障礙者往往需要借助聽覺和觸覺來完成一些行為,為了有利于視覺障礙者能夠在城市的各街道正常行走,應盡可能在各街道設立相應的盲人通道。
(2)緣石坡道。緣石坡道主要有三種坡面形式,即單坡面、扇形坡以及三坡面。緣石坡道通常設立在人行道上,其寬度與人行道保持一致。人行道的頭尾部應該設立邊緣石坡道,將整個線路建設成完整的無障礙狀態。一般情況下,緣石坡道主要設置在道路交叉口處。城市道路交叉口位置的人行道首尾處應優先使用單坡緣石坡道,原因在于這樣的坡道能使人行橫道兩邊的角呈現石平邊,因此被認為是交通最為便利的坡道類型。
(3)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目前,大多數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皆為階梯式,這種階梯式比較適合健康并沒有攜帶重物的青壯年,而殘疾者、老年人、幼兒、孕婦等需要借助輪椅者以及攜帶重物者則會面臨通行困難,與無障礙設計要求存在沖突。因此,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最好設計成平坡組合,兼具梯子與樓梯,這樣便可達到無障礙設計的要求。在設置坡道時,可設置緩坡升降設施以助行。
2.2 出入口空間
對公共空間的出入口設計,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設置“1:20”的無障礙坡道助行,極端地形且不大于3米時可以采用“1:8”的無障礙坡道,并設置方便盲人通行的通道。對身體和視力有殘疾的人群,設計時應該設置打開方便與安全的門,同時設置低位拉手以滿足殘疾人的使用高度。在不能滿足設置助行坡道的地方應設置平臺升降機來實現出入口的無障礙。不同性質的建筑采用了不同的建筑形式,但必須滿足無障礙設計的最小尺度和規格,并使無障礙設施處于入口醒目的位置。
2.3 導向系統
無障礙導向體系應該是整體導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無障礙導向體系應做到圖像化、符號化,盡量避免“老弱病殘孕”等刺激性語言。在公共空間等大型綜合性建筑中,清晰的無障礙導向體系與完備的設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發展的高度。導向體系的基本作用是使人容易理解環境中的空間布局。因此,導向圖示的設計必須簡單明了,方便各種人群辨別,為便于輪椅使用者準確并快速地捕捉到提示,應確保導向提示設置的位置與高度很合理。
3 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要求
3.1 整體性
整體性是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基礎的規律,其主要涵蓋了兩層含義:廣義地講,城市公共空間不能含有系統紊亂的要素,它涉及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復雜系統,必須與其他元素相互作用;狹義地說,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系統實際上屬于城市文明的有機組成。因此在實踐并設計公共空間時要求保留空間本身具有的統一性與完整性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建設必須確保城市擁有相應的秩序性以及整體性,并保持促進城市和諧發展的關系。城市的無障礙通行整體上是系統工程,它涵蓋在所有公共空間的建設中,它是城市肌體健康文明和諧的表征。
3.2 多維度多層次構建立體的無障礙
城市公共空間的構成歸納起來由室內與室外公共空間組成。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主要包含室內、室外以及這兩者間過渡空間的無障礙。它涵蓋了城市的整個肌體,因此它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的立體結構。這種結構是整體而系統性的需要,是在統一的無障礙規則下形成的。公共空間中內部與外部連接的專屬坡道,不但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流動狀態,而且能跟道路上的各種交通設施以及城市景觀要素等和諧地結合起來。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的立體構建,能夠有效解決城市生活的混亂局面,使無障礙設施達到規范化的設置的目標,帶給人們和諧的生活環境,改善城市的運作情況,并提升管理城市的效率。
3.3 空間形態與功能
隨著全球的科技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社會文明已步入瞬息變化的階段,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等也都逐漸變得多樣化。當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后,人們對城市生活功能與環境的需求也逐漸在提高。作為城市名片的公共空間,集合了散步、玩耍、休憩、鍛煉、交流等多項功能。若在設計時將這些區劃獨立出來而不考慮通行的無障礙連接將會使公園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減低。城市無障礙環境的構建基礎是城市空間形態與功能,只有科學利用這些基礎要素才能給人們創造更多有利于活動的優質環境。
3.4 動態多樣性
(1)公共空間功能的不定性。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注重的是經濟性與實用性,要求適應各項功能的需求。例如,城市廣場并非只是休息的地方,同時也是用于集體活動的場所。公共空間依據其功能的不同可被細分為多種類型,而由于多樣性的要求,往往都表現出混合的功能,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公共生活便利,并創造出多樣性的活動內容,從而大幅度提升空間的吸引力。
(2)主體的多樣化需求。建筑內部的無障礙區域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弱病殘孕”。他們是使用無障礙設施的主體,由于年齡、性別、行為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無障礙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因此,對這些設施在無障礙化的同時盡量做到通用化。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的需求應考慮其行為的不同需求以及行為的過程,從而保證合理布置設施密度。同時要對殘疾人住房或老年公寓住宅入口的斜坡、無障礙電梯、廁所、扶手以及過渡區域進行標準化設計,以方便他們使用這些設施。
4 結語
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看,城市設計的任何一部分都應無障礙,無障礙通用設計的理論應滲透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個城市的無障礙設施完善的程度能夠反映出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包容程度。
參考文獻:
[1] 毛文實.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有障礙與無障礙設計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09.
[2] 黃喆.公共空間的無障礙通行設計研究[D].上海大學,2014.
[3] 譚蓓.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王華清(1977—),男,重慶豐都人,碩士,樂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環藝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藝術設計,藝術教育。
陳梅(1977—),女,四川瀘州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民族民間美術系系主任,研究方向:民間美術,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