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飛燕


【摘 要】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實踐的一個體驗過程。教學中,不能把數學當做現成的理論來教,而要以“體驗”為載體,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情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充分的自主探究中體驗知識的生成,在精彩的互動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建構,在豐富的實踐應用中體驗數學的價值,使他們在獲取知識、拓展認知結構的同時,更多地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關鍵詞】體驗;教學模式;課堂教學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體驗式教學模式是教師以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為背景創設數學知識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碰撞,然后參與一定的數學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獲取知識的成功喜悅,最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問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情感。該教學模式縮短了學校與社會、理論與現實的差距,融合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使得學生從讀死書、死讀書中解放出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思考、分析和創新能力,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在有效的數學情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美國著名學者杜威指出:“學習是基于正式世界(真實情景)中的體驗?!碧K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眲撛O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
如教學三年級《數學廣角》時,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教師創設了“一年一度的數學廣角大賽今天開幕了,靈靈收到了國王的請帖前往參加比賽”的童話故事情境,并將整節課的學習融入童話故事之中:
導入環節:
師:同學們,一年一度的數學廣角大賽今天開幕了,靈靈也收到了國王的請帖。去參加比賽,當然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了。靈靈正為穿什么衣服煩惱呢,同學們,你們能幫幫她嗎?
新課環節:
為每組學生準備了靈靈的服裝圖片,讓學生動手幫靈靈搭配,感知有序、全面思考的方法,并引出符號記錄法。
練習環節:
1.靈靈來到智慧餐廳,服務員送來了美味的飲料和點心,(飲料有牛奶和豆漿,點心有蛋糕、油條、餅干和面包)。如果飲料和點心只能各選一種,有幾種不同的搭配?
2.靈靈遇到了她的三個好朋友朋友,她們每人都想單獨了聰聰明明分別拍一張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張照片?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精心創設一個有趣的數學情境,將枯燥的數學學習融于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之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愉悅主動地參與學習,有效地提高課了堂教學效率。
二、在充分的自主探究中體驗知識的生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睌祵W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引領學生在動態的數學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主動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的體驗深入、到位,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
在教學《生活中的負數》一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數”打交道,現在老師說幾件事,你們能把老師說到的數據信息準確地記錄下來嗎?開動腦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記錄,最重要的是能讓別人一眼就看懂你表達的意思。
1.在上周的四項評比中,五(1)午閱認真,加2分,兩個同學沒戴紅領巾扣2分。
2.學校舞蹈隊今年新招隊員10人,合唱隊有4人退出。
3.書店周一進了200本新書,周二就賣出80本。
師:老師收集了部分同學的記錄單,我們一起來欣賞。
師:同學們對這位同學的記錄方法有什么想說的?
生:這樣記錄沒辦法看出是加2分還是扣2分。
師:是?。《际?分,但午閱是加2分,紅領巾佩戴是扣2分,新招和退出、進貨和賣出的呢?用咱們以前學過的數,能區分這些意義相反的量嗎?
生:沒辦法。
師:我們再來看第二種記錄方法,意思清楚嗎?
師:還有第三種記錄方法呢!
師:這是誰記錄的呀?你是怎么想到這兩個符號的?(師指向四項評比部分)
生:午閱加了2分大家肯定特高興,所以畫了笑臉;而扣了2分肯定不高興,就用哭臉。
師:你們覺得這種方法怎么樣?
生1:很有趣。
生2:很生動。
師:看得出,大家很喜歡這種記錄方法。像這樣用不同的符號記錄的方法還有一些(展示其他記錄方法),同學們的方法都很有創意,可是,這樣一來,你記錄的你自己明白,我記錄的我自己明白,那怎樣才能讓大家都明白呢?
生1:要找到一種統一的符號。
師:還有的同學是這樣記錄的:
師:這是哪位同學記錄的?快向大家說說你的想法。
生:舞蹈隊新招了10人,就是多了10人,所以就寫上一個加號,而合唱隊退出4人,就是少了4人,就用減號,其他的也是這個道理。
師:太了不起了,同學們,這位同學用的符號跟數學家規定的符號是一模一樣,大家也說說,這種方法好在哪兒?
生1:很簡單,意思很清楚。
生2:形式統一。
師:現在人們就是用這種形式來區分的?。ㄒ龑W生了解正負數的讀法和寫法以及正負號的省略問題。)
在以上的教學中,執教教師引導學生從記錄“四項評比”、“興趣小組”、“書店的書”三組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入手。學生由于不同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產生了“單純的數據”、“文字+數據”、“圖標(符號)+數據”、“正負號+數據”等形式,教師不急于告訴學生,而是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對這些鮮活的材料進行辨析、討論。在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對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進行思考,進而感受到正、負數的意義,體驗到由具體到抽象的符號化、數學化的過程,從而體驗到負數產生的生成的必要性,進而產生學習的需求。
三、在精彩的互動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建構
教學是一種社會性認知活動,互動交流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價值。法國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曾經說過:“沒有對話,就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課堂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無處不在,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能將自己的體驗充分展示出來,與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收獲,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獲得更高層次的主體建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機會,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構建平等自由的互動平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不再是嚴肅緊張而又缺乏樂趣的學習場所,而是一個寬松的智力樂園,在這個樂園里,學生能把老師、同學當做伙伴,把互動交流當做自身的需求,自主地深入參與知識建構的全過程。
我們先來欣賞《小數加減法》教學片斷:
師:請每位同學自己編一道一步的小數加法或減法的題目,看誰編的題目能給大家帶來新情況。
(在學生編的題目中,有這樣的一道題:)
道題給我們帶來什么“新情況”呢?請大家動筆算一算。
師:咦!奇怪,我們以前做過很多加減法的筆算,都是把末位的數字對齊,可這題為什么不是末位的數字對齊呢?
生1:整數的末位是個位,末位對齊了,就是個位對齊了,而個位對齊了,就是相同數位對齊了。而小數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對齊。
生2:雖然我們沒有把末位對齊,但是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
師:說的棒極了!那為什么一定要小數點對齊,要相同數位對齊呢?
生1:如果不對齊算出來就錯了。
師:為什么不對齊算出來就錯了?
生2:如果不把小數點對齊,而把末位對齊的話,十分位的6就和百分位的5對齊了,相加之后就肯定錯了。
生3: 比如買兩樣東西,一個是0.6元,另一個是7.85元,如果把末位的6和5對齊就是6角加5分,那肯定就不對了。
師:這位同學想到了用我們都熟悉的“元角分”舉例子來解釋,用簡單的事說明了深奧的道理,真精彩。看來,只有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才能相加的減。
這樣的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師生對話交流、生生對話交流的時空,在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針對“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末位對齊不行嗎?”的問題展開了交流,有的同學結合小數的含義對“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進行了說理,有的同學通過舉例子對進行了論證,在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中,孩子們不僅對小數加減法中相同數位要對齊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中實現了自主認知的建構。
四、在豐富的實踐應用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數學新課程標注》指出:“數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把課堂中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因此,在新課學習之后,教師應設計豐富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了《比和比例》后(11時左右),教師將學生帶到了學校操場上:
師:同學們,你們猜我們學校的旗桿大約多高?
生1:10米。
生2:不,我看是15米!
……
師:怎么才能知道這旗桿有多高呢?
生1:用繩子量。
生2:(馬上反對)這么高,怎么量?
生3:把旗桿鋸了,量完在焊上!
師:有沒有不用破壞旗桿也能測量出來的方法?想想我們學過的知識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不出個所以然)
這時,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2米長的塑料水管筆直的立在操場上,此時,地面上出現了水管的影子。
師: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水管的長度和它的影子的長度有什么關系嗎?
生4:(恍然大悟)算出影子長度和水管長度的比例,再量出旗桿影子的長度,根據這個比例,就可以算出旗桿的長度了。
(生開始動手測量,計算,三下五除二就算出旗桿的高度了)
同學們感慨道:“看來我們學的比例的用處很大啊”!
像這樣,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溝通起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數學知識的掌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更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孩子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又何愁他們不愛數學,不好好學數學呢?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實踐的一個體驗過程。因此,教學中,不能把數學當做現成的理論來教,而要以“體驗”為載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幫助學生架起思維構建的平臺,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情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充分的自主探究中體驗知識的生成,在精彩的互動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建構,在豐富的應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使學生在獲取知識、拓展認知結構的同時,更多地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周衛紅,陳鳳偉.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8
[2]倪牟雙,邵志豪.學習方式與學習活動設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05
[3]吳正憲,王彥偉,韓玉娟.吳正憲給小學數學老師的建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7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高質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2013CG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