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平
【摘 要】要把一節小學語文課上出味道,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現在的孩子知識面廣了,個性鮮明,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假如我們老師不能與時代俱進,那真的不能勝任這一份職業了。下面就是筆者在一節語文課上的教學實錄,其中的很多細節值得同行業者共同探討。
【關鍵詞】課文;歷史;教學片斷;互動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掃一室”與“掃天下”》記敘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時期,青年人陳蕃志存高遠,喜好讀書,但生活很懶散,連自己的書房也很少收拾打掃。他父親的朋友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告誡他:連一間小小的屋子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
學完課文,孩子們交流了他們找到的許多“關于陳蕃的資料”:官至太傅、耿直忠義、為官清廉、尊重人才……
正在孩子們嘰嘰喳喳說得正起勁時,我看到了一只手遲疑著舉了起來——那是小林,一個愛動腦筋的小男孩。
我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然后對小林做了個“請講”的手勢。
“老師,我昨天查找了《后漢書》,”小林手里捏著一張紙,走上講臺,“我發現《后漢書》關于這件事的記載是‘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埽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他一邊說,一邊轉過身,飛快地把“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這幾個字寫到黑板上,然后指著黑板說:“這句話的大意是說,薛勤知道陳蕃有高遠的志向,所以覺得非常驚訝。”
“驚訝之后,”他敲了敲黑板,接著說,“這個故事就結束了。”
“咦?”其他同學齊聲驚叫,“那后面的那段內容是怎么回事?”
我則一面沖小林大叫“真了不起!”一面慶幸自己備課的時候充分查找了資料。
不過,我并沒有馬上公布我的這份資料,而是把問題拋還給學生:“小林說得對,不但《后漢書》沒有記載文章里后面的故事,而且我們所能找到的正史里面都沒有這個故事。”
“那么,”一個孩子飛快地問,“這個故事來自野史嗎?”
“你也知道野史?”我贊許地笑笑,向其他同學解釋道,“野史,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對正史往往有補充作用。那么,野史中有沒有這樣的記載呢?”
“這……”小林面露難色,顯然,他昨天查到這一份資料之后,并沒有深入下去。
“別難過小伙子!”我輕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先回桌位,然后說,“你能查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見小林心有不甘地回到桌位,我才接著說:“這樣吧!咱們都去查一查,明天再來交流這個問題。”
次日。語文課。
我一走進教室,就看到小林得意地沖我舉起一張紙。
有答案了。
我笑著示意他站起來說。
他飛快地站起來:“在《后漢書》、《汝南先賢傳》等所有記載了該情節的資料中均沒有提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從我找到的資料看,這句應該來自清朝劉蓉的《習慣說》: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室有洼,徑尺……即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教科書中的說法,顯然是將這兩者嫁接了。”
“也就是說,”小欣站起來,飛快地總結道,“說這句話的,并不是陳蕃父親的朋友,而是劉蓉的父親,而這位劉蓉的父親也不是漢代人,而是身在清朝。”
“對!”小林贊道,“這等于是陳蕃說了一句話,直到幾百年后才有一個人反駁他。而‘掃天下之前是不是非得‘掃一室呢?從陳蕃的成就來看,這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喂!東漢到清朝有一千多年的距離!”鄧富園喊道,“哪里是幾百年?”
我笑:這個鄧富園對歷史朝代和地理有近于瘋狂的癡迷,在他面前講歷史還真得小心。
然而鄧富園的這個糾正并未打斷孩子們的思路,大家關注的、興奮的是另一個問題:原來陳蕃后來做出那一番事業,與“掃一室”并沒有什么關系!
真是個重大發現!教室里立刻像炸開的鍋。
我由著他們議論了一番,才示意大家安靜下來,說:“小林說得對。如果這個故事全是真的,那么這個中心思想當然是不容置疑的,可既然故事是被改動過的,結尾是后人加上去的,我們就有必要討論一下了:‘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觀點對不對?”
“當然不對!”小林得意地站起來說,“陳蕃‘一室不掃卻照樣功成名就,這足以證明‘掃一室與‘掃天下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我不這樣認為!”小雪站起來說,“陳蕃功成名就并不是因為他一室不掃,而是因為他能力很強。”
“就是,”安安補充道,“我聽到一個故事說,一家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故意在門口放一張紙,大家都只顧應聘沒有留意,只有一個小伙子把這張紙撿起來了,結果這個小伙子就被錄用了。可見小節是很重要的。”
“你說的那是現代,”小欣不以為然,“古代人未必在意這些……”
“說得好!”我突然打斷小欣的話,“古代人未必在意這些,所以陳蕃一室不掃,照樣可以掃天下。可是,現代人如果還是向陳蕃學習,能成就大事業嗎?”
孩子們沉思起來。
好一會兒,才有人站起來說:“應該不能,時代已經變了,如果還照古人的方法做事,那不是刻舟求劍嗎?”
那是小謝,一個小個子的男生。我表揚他用上了“刻舟求劍”這個成語,卻沒有總結他的話——我需要用他的話,引出更多的觀點來。
“也許也能做大事,”另一個孩子說,“但是這樣的人一定會在生活中碰很多的釘子,要失敗很多次……”
“失敗很多次之后呢?”我問。
“失敗很多次之后……”她遲疑了一下,說,“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然后應該可以成功。”
“總結什么經驗?”我又問。
“要注意小節。”她的聲音低下去,然后紅著臉向我吐了吐舌頭。
“唉!”幾乎是全班同學一起,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然后,我聽到小林沮喪地說:“看來今天回去還得繼續拖地板。”
全班人都笑了。
我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