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玲 李國斌 肖新鳳 葉惠卿
【摘要】如今,微課是實現翻轉課堂最有力的工具,但如何實現微課與課堂的結合呢?微課一定是輔助嗎?微課如何輔助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辨析能力、觀察發現能力?以上都是開展翻轉課堂試驗的教師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項目五excel任務三數據分析》一節為例,介紹如何在高職高專中應用微課。
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基礎上,從學生參與情況、認知情況、學習效果三方面組織問卷調查,結合抽樣小組座談、實驗前后學生實驗項目完成質量的對比分析,實證了翻轉提高教學質量、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挖掘了學生自學潛能等方面起了積極推動作用,同時翻轉課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關鍵詞】項目導向 翻轉課堂 微課 項目導向
1引言
近幾年興起的翻轉課堂是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的產物。從翻轉課堂首次搬到互聯網到如今全球組織推出的多學科的學習平臺,給學習者提供了在線免費學習的機會,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教學順序被打破,師生角色、教學組織方式、內容呈現形式、教學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向我們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它讓我們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關心、關注這些課題。
2 微課基本知識
2.1 什么是微課
在國外研究中,微課人們對它的研究取向各不相樣。在國內研究中,與微課相近的名詞有微課堂,微型課程等,目前業界沒有統一的定義。國內最早提出微課的是胡鐵生,他認為微課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結合。由于微課初期是針對某一問題的短小視頻,微課首先是課,在時間和內容上體現為微。既然是課,也就包括了學習活動安排、學習資源、學習評價等內容,是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總和。
3 計算機應用基礎在高職高專學院教學中的問題
1)學情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高專全院的公共必修課,是吃過個專業在大一均開設的一門課程,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熟練掌握辦公軟件的使用。但是由于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和90后的個性化特點,導致教學效果大大折扣,很不理想。
2)學生對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
大部分學生認為該門課程很容易,所以興趣性不強,遲到曠課學生大有人在。更不用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堂上做作業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就會以“這門課平時多練,考試前幾周再練吧,”為由進行逃避,久之造成了聽不懂、動手操作不做,甚至不愿意做的惡性循環。
3)傳統的授課方式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聽評課模式,教師講授,講授完,學生去練習,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再加上現在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計算機基礎視頻等教學資源網上一抓一大把。
4 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微課實施案例
4.1課前準備工作
4.1.1 教學前期分析
《項目五excel任務三數據分析》這節課的內容是大一學生對excel文件簿中一個工作表中的數據進行排序、分類匯總、數據篩選(自動篩選和高級篩選)等操作。讓學生熟練操作對數據的各種操作。大部分學生通過對該項目一和項目二的學習,對excel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對數據的操作就有些生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工作表中的數據進行實踐操作,他們才能明白如何正確地對工作表數據進行操作。
我們將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觀察排序,理解升序排序和降序排序,熟練對排序進行操作。
2)熟練自動篩選,高級篩選的操作,觀察自動篩選和高級篩選的關系。
3)熟練分類匯總的操作步驟,理解分類匯總與排序的關系。
4)在生活經驗及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嘗試、交流、辨析,正確對本班高考成績表進行操作排序、自動篩選和高級篩選、分類匯總操作。
其中,教學重點是熟練操作數據篩選、分類匯總; 教學難點有兩個:一是高級篩選的操作方法;二是分類匯總的操作方法。
4.1.2 微課+課前自學報告單設計分析
首先確定哪些知識可以做成微課,我們選擇的是操作經常出現問題的知識點。
1)需在課堂解決的重點或難點問題。
2)操作過程中經常出現錯誤的問題。
3)學習微課的時間(要求學生在課余沒有課的時間學習微課,課下對知識點進行操作)。
課前自學報告單的設計原則與微課保持一致。結合微課對重難點或操作過程中經常出錯的知識進行講解,以練習的形式落實知識,具體安排如下表:
4.1.3 制作微課及課堂PPT
制作微課前,先制作課堂PPT。教師對微課的設計有了清晰的整體思路,才能在錄制的過程中一氣呵成。微課使用的PPT絕不能照搬傳統上課的流程,必須是教師對微課與課堂整體思考,即哪些知識適合使用微課,如何設計與微課有一致性的自學報告單,教師要學會取舍,學會整合。
4.1.4 學生觀看微課,完成自學報告單
可采用兩種方式:一是上傳至學生班級群,讓學生自主下載觀看;二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直接用手機觀看。
課堂
教師批改自學報告單,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二次備課,適當調整教學設計。
1、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2、小組交流辨析重點
互相批改課前自學報告單,互相辨析有不同操作結果的題目。
通過教師提問、小組交流的方式,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情況。
3、小組匯報落實重難點
教師根據學生的小組學習情況開展學習活動,重點針對學生在微課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點撥自動篩選和高級篩選、分類匯總的操作步驟。
在學生學會了本課堂上的數據分析的方法后,教師出示難題(課后實踐訓練)讓學生思考,進一步鞏固數據分析的操作方法。
4、分層練習,適度拓展
基礎練習:做課后課堂上的樣例。
提高練習:做課后實踐訓練配套題。
拓展練習(機動):demo中級第七單元試題(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
5、小測驗證達成目標
讓學生把課后實踐訓練習配套題,通過測試,了解學生達成教學目標情況。
4.2課后
大家和數據關系密切,本節課的內容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在微課設計時讓學生置身于生活中,課堂中的拓展題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與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關系。
5總結
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高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學生對于微課中提到的問題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分類匯總前要先進行排序。”
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們把教學難點——分類匯總、數據篩選放在微課中。在檢查課前自學報告單時,針對分類匯總這個知識點,全班45人中有40人做錯,在QQ群上與學生交流中也發現,這個知識點在操作前老是忘記先進行排序再分類匯總。所以,第二次上課,我們在學生分類匯總有了比較清晰的操作步驟后,才出現教學難點,并采用了學生先獨立思考,教師適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都被調動了起來。這也正是教師將在PPT中展現的內容,進一步落實了熟悉了分類匯總、數據篩選知識點,且在練習課后配套練習題,有預防再犯錯的效果。
總之,微課+課堂的學習形式受到學生的喜歡和大力配合。在選點合適的教學內容中合理應用微課,能夠讓課堂的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等。
【參考文獻】
咼明輝、周文芳.“微課”在C語言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3):P119-128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3):P119-128
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