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軍
摘要:治理理論是公共管理領域內的前沿理論,是對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大革新,強調通過多方面的積極參與和互動形成一套多主體的自組織網絡,通過網絡內各主體的協調配合形成合力來解決問題。學生工作作為一項公共領域的的工作,可以借鑒治理理論的理念來進行改進。
Abstract: The theory of governance is the frontier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It is a big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idea and pattern. It emphasizes to form a multi-agent self-organization network by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form resultant force by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each main body in the network to solve the problem. As a public domain work, student work can be improved by taking example by the theory of governance.
關鍵詞:治理;高職院校;學生工作;啟示
Key words: governanc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tudent work;enlightenment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9-0183-03
0 引言
進入20世紀90年代,政府以外的社會自治組織在公共事務中作用越來越大,它們對公共生活的影響日益重要。同時理論界在重新思考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以及個人、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領域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理理論。治理理論對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認識,對解決公共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近年來我國對治理理論愈加重視,將社會治理引入到黨的執政理念中,并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最近十幾年,尤其是高校擴招以來,高職院校實現了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學生工作體系不斷擴張,工作內容也不斷增加,輔導員工作量也越來越大,但這并沒有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學生管理仍是行政主導的模式,難以調動各方面力量尤其是學生參與到學生問題的解決中。本文試圖將治理理論及其思想引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去,以廣泛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到學生工作中去,從而實行學生工作的良性運行。
1 治理理論
1.1 治理在公共理論中的含義
作為公共管理領域內的一個重要概念,治理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球范圍逐步興起的。隨著全球對公共治理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治理這一概念在公共管理領域顯得日益重要,對于這一概念的界定也出現了多種說法。
治理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詹姆斯·N·羅西瑙認為,治理是通行于規制空隙之間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許更重要的是當兩個或更多規制出現重疊、沖突時,或者在相互競爭的利益之間需要調解時才發揮作用的原則、規范、規則和決策程序。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的本質在于,它所偏重的統治機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權威和制裁?!卫淼母拍钍?,它所要創造的結構和秩序不能從外部強加;它之發揮作用,是要依靠多種進行統治的以及互相發生影響的行為者的互動。”
我國學者陳廣勝認為:與統治、管制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種由共同的目標支持的活動,這些管理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不一定非得依靠國家的強制力量來實現。
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的界定是: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它有四個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條例,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為基礎,而以調和為基礎;治理同時涉及公、私部門;治理并不意味著一種正式制度,而確實有賴于持續的相互作用。這一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1.2 治理理論及其主要特征
不同于傳統的行政理論,治理理論就要求政府整天疲于應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應做和能做的事;不強求自上而下、等級分明的社會秩序,而重視網絡社會各種組織之間的平等對話的系統合作關系的一系列理論。
治理理論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①政府也存在著失靈,政府應確定其合理邊界。在新的世紀,由于社會經濟,政治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變化,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經過時,因為由于社會各項事務越來越多,政府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應明確其自身定位,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避免缺位、越位、錯位。
②強調合作。在現代社會政府需要把一些公共領域的事情教給社會來做,讓私人部門和一些自愿性團體承擔一些公共管理的責任,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公共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業,非政府組織,還可以是個人。治理不同于統治,治理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不同的治理主體需要在共同目標的驅動下加強合作。
③治理不是政府的單一行為,而是持續的多元互動。統治的權力運行方式是自上而下,它運用政府的政治權威,對社會公共事物進行單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則是一種多方互動的管理過程,它主要借助合作、協商和伙伴關系通過確立認同和共同目標等方式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治理通過不同主體的持續互動,結成一種復雜的自組織網絡,這種自組織網絡可以看作是對政府和市場的一種替代,網絡中的不同主體尤其是非政府主體自覺的做好對公共事物的管理。
④治理意味著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統治的典型管理模式是運用發號施令來達成目標,而治理理論則認為在現代社會,私人部門和公民個人的獨立性不斷加強,政府和私人部門公民個人是平等的關系,發號施令并不是最好的管理手段,而且政府發號施令的權威必須得到私人部門和公民的承認。辦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一定來自與政府的權力,在公共領域還存在著其它管理方法和技術,政府要運用各自可行的辦法來達到公共事物的良好管理。
2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種類型,在培養目標、培養途徑以及招生生源上均與其他普通高等教育類型不同。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工作有自己的特點。
2.1 行政主導色彩濃重,強調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的全知全能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工作都是行政主導,從縱向看,院、系、班自上而下的單向管理路徑十分明顯,從橫向看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涉及方面十分廣泛,包括學生的課堂出勤,學生活動的組織,學生社團的活動都要由學生管理部門和人員來親自負責。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工作沒有明確的邊界,學生的一舉一動都和輔導員班主任有關,學生集體活動班主任要親自指導,包括本該學生自愿參加的活動也需要班主任輔導員去動員,學生宿舍衛生需要班主任檢查,學生宿舍物品損壞也需要班主任報修。過于全面繁雜的工作浪費了學生工作部門和工作人員的精力,導致他們成了救火隊員,不能集中精力從事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成長服務工作。
2.2 與內部其他部門和社會合作較少
學生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各教學教輔部門后勤機構以及學校的所有教職工應承擔學生工作的部分責任。高職院校作為育人機構,理應做到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者結合起來。但在現實中,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以及后勤工作直接的合作不夠緊密,三個方面各行其是,教學和后勤工作對學生工作的支持較少,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后勤服務工作比較滯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工作帶來負面效應。在與社會合作方面,高職院校在學生工作方面較少有社會合作,在一些較淺層次的進行社會參觀,基地教育,邀請專家講座,名人事跡報告方面高職學校做的已經較少,相對與西方和中國港臺地區的大學生義工活動,高職院?;旧蠜]有嘗試。
2.3 學生工作主體單一,學生、學生組織、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組織參與較少,各種主體直接缺乏互動
在高職院校,學生工作完全是靠學生工作部門和學生工作人員來實施的,學生個人基本上處于被動地位,他們完全安全學校和老師的要求來做,學生個人的主張和意見得不到有效的表達,所以學生個人對學校的管理往往采取順從和對抗兩種極端的態度。在高職院校包括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在內的學生組織往往完全是在學校和老師的要求下開展工作,缺乏獨立性。在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方面,缺乏經常性的溝通機制,往往是學生出了問題,學校才與家長進行溝通。在社會參與方面,很多高職院校連后勤都沒有做到社會化,學生工作方面引進社會力量的嘗試基本沒有。正是由于相關主體沒有參與到學生工作中來,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投入較多,但收到的效果卻不甚理想,學生工作效率較低。
2.4 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工作較多地沿襲傳統的工作方法,強調紀律的約束作用,對學生缺乏人文關懷,缺乏對學生的換位思考。在工作方式上,高校學生工作人員堅持主動干預的方法。他們就像學生的父母,主動對在校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干預,事無巨細。在工作內容上仍強化統一管理,難以照顧到學生個體,個性化服務缺失。由于管理方式和手段單一老舊,而時代和學生的特點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高職院校的學生工作遇到了諸多挑戰。
3 治理理論對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啟示
在國內外形勢不斷革新變化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內涵、目標、觀念、形式也在不斷的完善和延展。高職院校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論和觀念以便對學生工作進行改進,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論,治理理論與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有一定的契合之處,所以可以借鑒治理理論的方法和理念來改進高職院校的學生工作。
3.1 合理確定學生工作的邊界,集中精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長服務工作
學生工作涉及面較廣,學生工作部門和人員不可能把學生工作所涉及的內容都一一做好,所以有必要確定學生工作應該做那些,那些不用做。比如學生的課堂考勤的檢查工作完全應該由任課老師來管理,由其將課堂考勤計入平時成績,對于需要進行教育和管理的學生可以由任課老師與班主任溝通,然后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和管理。一些學生活動可以放手由學生自己組織。宿舍物品的報修可以由物業和后勤來做。這些工作做的好壞并不能體現輔導員班主任的價值,輔導員班主任應努力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把學生培養成獨立的有自主意識的理性的品格健全的公民。
3.2 明確各部門在學生工作上的責任,開展社會合作
要明確教學部門和人員以及后勤部門和人員在學生工作方面的責任,讓他們積極配合學生工作,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結合。在社會合作方面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引進來就是引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專家來校指導和親自做學生工作,引進本校的優秀畢業生或其他有相似經歷的人員對學生做報告,引進名人或者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開展思想和成長教育的公開課。走出去就是與社會機構合作對學生進行更加貼近實踐的教育,比如與公安局、法院合作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與養老院或者社區合作,為學生提供做義工的崗位。
3.3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與學生、家長的互動
在學生工作學生不僅是工作對象,更是主體,當前的大學生都是90后,這代學生注重個性張揚,主體意識強,他們渴望與輔導員、班主任平等對話,希望參與到學生工作中,在一些活動的舉辦上,他們希望表達出自己想法。所以在學生工作上,輔導員班主任甚至院系應該盡量與學生達成一致的目標,這樣學生才能支持配合學校的學生工作。要建立經常性的聯系家長機制,通過與家長的經常聯系,摸清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也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具體情況,同過與家長的互動,有針對性,有時效性地開展學生工作。
3.4 順應時代特征,針對學生特點,創新學生工作方式和手段
改變說教為主,學主動干預的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符合學生特點的多種活動來開展學生教育工作。通過活動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能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達到教育的目的。改變傳統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開展注重學生的差異性,針對具體問題,開展個性化、有層次的教育。注重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營造,不斷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改善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物質條件,重視學生精神的建設,改善校園精神,并在學生中積極倡導文明向上的氛圍,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學生。
4 治理理論在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中的運用
4.1 明確工作定位,確定工作人員角色
在學院剛剛升格為高職院校之初,內蒙古電子學院工作缺乏明確定位,學生一切問題都與學生工作有關,而且學院教職工往往將學生出現問題的責任歸咎到輔導員身上。而且輔導員也需要承擔一切學生事務,輔導員往往扮演了家長或者保姆的角色。最近以來,學院學生工作不斷向科學化方向發展,不斷推進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在工作內容上明確學生工作應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通過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團學活動的開展以及資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幫助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對一些繁瑣的雜務工作上,明確了教學人員、學生工作人員,后勤人員各自的分工。在學生管理隊伍建設上,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等文件精神,做好輔導員的選拔,培訓和考核工作,嚴格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備輔導員,輔導員每學期進行集中培訓,輔導員待遇不低于剛入職的年輕教師。另外還成立了輔導員發展中心,從組織上保障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通過以上工作,使輔導員擺脫家長保姆的角色,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4.2 積極與社會合作,充分利用校內外力量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內蒙古電子信息學院與100多家企業合作,成立了內蒙古電子職教集團,并聘請了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學生兼職導師,經常來校為學生作報告并進行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精神,培養職業意識。在校園綜合治理方面,學院與呼和浩特賽罕區法院,消防大隊,高職園區派出所消防大隊積極合作,開展校園法制宣傳教育,六五普法活動,消防安全教育。另外積極與周圍社區合作,到呼和浩特各小區開展電腦維修,到敬老院獻愛心,學院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注冊會員1000多人,積極到周邊開展義務活動,學生既得到了實踐鍛煉也受到了教育。
4.3 開展學生參與式管理,發揮學生自主性,建立家長聯系制度
學院經常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學生對院系學生工作的意見建議。另外學院每年開展體育節、科技節、文化藝術節、學雷鋒活動月、心理健康活動月、宿舍文化活動月等系列學生活動,這些活動的策劃組織執行等工作主要由學生承擔,輔導員只提供必要的幫助,通過活動的組織為學生發展提供了平臺。在每年新生開學的第一個學期,都從高年級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擔任班主任助理,為新生提供生活學習上的指導,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在學生年度思想品德鑒定上,改變單純的學生填報老師寫意見的簡單做法,學年從2014年開始在計算機科學系開展畢業生德育總結工作,在德育總結會上不僅有老師考核環節,還有普通同學的評價和學生評議小組的考評。2015年學院還是以計算機科學系為試點,將德育總結工作擴大到二年級學生。2015年共用610名畢業生和640名二年級學生參加德育總結,學生們以班級為單位召開德育總結會,通過現場陳述,現場評議的程序使參與同學對自己的成長經歷,思想性格有了全方位的認識,真正起到了自我教育的作用。學院建立了家長聯系指導,班主任每月都要學生家長進行一次溝通,將學生的優秀表現和一些情緒波動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和家長一起做好學生工作,幫助學生在校成長。
4.4 充分利用網絡和新媒體開展學生工作
班主任、輔導員除了經常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與學生溝通外,還經常利用網絡單獨與學生進行交流。另外各個班級還都安裝了“愛班級”班級管理軟件,學生考勤請假情況第一時間能夠通過軟件顯示出來,通過網絡手段老師管理學生的方式由命令式轉為交流式,拉近了輔導員與學生的距離。
5 結語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不斷改進學生管理模式,創新學生管理理念,引入治理理論思維,營造全員管理的環境格局,同時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學生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學院連續8年被評為自治區學生工作先進單位,用人單位普遍反應內蒙古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積極性強,具有主動意識,學院也因此被評為2014年全國就業先進單位高職院校50強。另外由于學院注重與周圍社區的互動,呼和浩特居民普遍對電子學院學生印象深刻,學院連續8年被評為首府百姓最滿意的職教品牌。
參考文獻:
[1]漢典 http://www.zdic.net/c/b/150/332730.htm.
[2]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張勝軍,劉小林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19-29.
[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種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會科學,2001(9):40-43.
[4]劉江,孫林,趙汝平.治理理論視角下中國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思考[J].社科縱橫,2012,27(6):170-172.
[5]張維平.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理論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6(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