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丹
【摘 要】本文主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闡釋了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德育滲透。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學科滲透是中小學德育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中小學德育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別于單純進行的德育教育活動。它不是外加的說教,不是貼標簽,而是根據語文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滲透,這樣就易于學生接受。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應當是如春風化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此,教師應注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從而使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惑這三者中,韓愈把“傳道”放在了首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教育承擔著教書與育人的雙重任務。
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看,語文學科以“文”為主,內容形象化、情感化、審美化,“以文載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而從接受教育的學生心理特點來看,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也應如春雨化雨一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一、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語文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語言文字規范、典型,思想性極強。其中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跡,科學家、文學家的杰出貢獻,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還有如詩如畫的錦繡江山,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熾烈的愛國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教師應憑借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營建情感氛圍,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點化出來,呼喚出來,以打動學生的心弦,對其情操進行“陶冶”與“熏陶”。
1.巧妙運用作者介紹
每次上新課之前,教師可抓住“作者簡介”這一環節,把德育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簡介之中。例如講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文時,可以通過介紹文天祥的愛國精神感召學生。文天祥的忠貞報國,為真理而戰的“以身殉道不茍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民族氣節,對學生們必將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用。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也更能感受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
2.強化誦讀加深理解
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必須重視誦讀。誦讀使學生從中受到作品的藝術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營養。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望岳》,結合詩歌的特點,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理解,在誦讀中品悟,讓學生跟隨著、杜甫的生花妙筆,雄奇的想象,縱橫捭闔的文筆,去體會祖國大川江山的壯觀,引發自豪感,以及澎湃的愛國熱情。
3.以討論促進認識深化
對課文中提到的思想問題,特別是對學生認識上有分歧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能集思廣益,獲得思想認識上的深化。例如在教授《行道樹》一課時,組織學生對“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進行討論。最后,大家認識到:就是說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神圣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抽出名言警句重點講解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作品,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這些晶瑩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對于學生有極大的影響力。我們應緊緊抓住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如講解《岳陽樓記》時,要讓他們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理解文中作者所強調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雖處逆境仍不計個人得失昂揚奮進的精神面貌。
5.感受文中形象的人格魅力
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具有人格魅力的主人公,他們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們。這些人物凝聚著作家的智慧和心血,有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非凡的智慧,更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實事求是的態度,要練出出色的口才,遇事善于動腦的智慧。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學是實現“文道結合”的綜合訓練過程,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學生健康的人格是其寫好作文的關鍵,而另一方面,學生作文寫作及日常練筆的過程也是其提煉和升華思想、促進正確的世界觀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過程。因此,要通過對學生的作文寫作及日常練筆訓練,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1.從所學課文中得出啟示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對課文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學生受到了思想的教育,這時要他們再聯系實際,抒發感想,自會水到渠成地寫成文章。
例如學了《陳太丘與友期》可以布置學生圍繞誠實守信、知錯就改等美德,讓學生寫評論文章,使學生思想產生質的飛躍。
2.從日常生活中品味人生
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將自己的見解、感受、體會傾注于筆端,逐漸便會分清真善美與假惡丑,并規范自己的言行。
例如:針對校園中發生的同學亂丟紙屑、講臟話、通宵上網等現象,讓學生以“責任感”“榮辱觀”為話題進行寫作。因為是自己身邊的事,學生有話可談,并也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3.在課外閱讀和課外語文活動來進行德育滲透
對于正處在青春發育期,生理變化大的中學生來說,適當的課外閱讀,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由于他們的性格、觀念、情感等正在發展形成中,具有不穩定的特點,這就要求有足夠數量的有益讀物來滿足其生理、心理的需要,以引導其健康成長。教師有計劃地推薦思想內容健康,能鼓舞學生上進,語言文字規范,能提供楷模的讀物,指導學生閱讀,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科學的人生觀,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課外語文活動,決定了它的特殊教育作用,學生多種多樣的興趣、特長,都可能在課外語文活動這塊廣闊的天地里得到發展。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評析會、朗誦會、演講會、辯論會、故事會以及建立興趣小組、文學社團等,這些聽、說、讀、寫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素質培養,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師應有強烈的“既教書又育人”的意識。“造就一代新人”的責任感必將促使我們去發現、去總結各種方式方法,使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素質的培養的嘗試臻于完善,這樣學校的德育工作定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自主教育》2004年第5期——第6期)江西教育出版社.
[2]《語文教學德育功能初探》宋瑞《當代教育》2005年第一期 河南新聞出版報.
[3]《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陳享麗《當代教育》2005年第三期 河南新聞出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