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忠
【摘 要】在新課程大的背景下,教師要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較快地適應角色的不斷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精心設計教學,使數學回歸生活;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倡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適應角色的不斷變化,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數學是不斷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倡導合作學習,發揮出我們每個人的作用,要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培養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活動的習慣,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能力提高學習的效果。本人在長期的教學中,課堂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讓新課程理念貫穿課堂教學
在落實新課改全面要求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新時期下,教學目標的更新需要教師積極的轉變教學理念以進行配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首先要努力轉變角色。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課堂的組組織者,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精心設計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特點,給學生科學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構建出全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要想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要設計好每一節課,并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注重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并作好分析評價。就需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在素質教育全面要求下,教師要結合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身心發育的實際特點,明確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而有目的的創新教學方法,以實現對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
二、讓數學回歸生活
生活是任何學科知識的源泉。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再認識。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讓數學回歸生活,就是打破數學與生活毫不相干的數學方式,提倡在數學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所以學習數學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就要建立生活化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氛圍。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讓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走進課堂
自主合作學習已經成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采用的主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能夠發揮出每個人的作用,為培養高年級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保障。教師在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能力的過程中,能夠針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進而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為實現對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在實際運用這一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并以提出的問題作為小組合作探討的問題。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探討的過程中,實現對問題的有效解決以初步掌握知識點,可以制作相應的問題提綱。
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看到心理學有這樣一句話:“進取有賴于成功”。學習上,當學生克服了各種困難,突破了各道難關,獲取了某種知識,心理上就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愉悅的心理體驗能對學生興趣產生最具影響,進而促使其更加努力學習。而事實上,不少班級通常出現這種現象,個別學生上課“糊涂蟲”,提問“搖頭蟲”,作業多是零,學習完全是在失敗中度過的。老師不是冷嘲熱諷,就是橫眉冷對,這些學生幾乎從來就沒有嘗到過成功的滋味,結果又破罐子破摔,導致刀槍不入,更別說有什么興趣了。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不能讓一名學生掉隊,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長到成功的喜悅,保持對學習較強的信心。為此,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必須一視同仁,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例如在課堂提問時,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能回答,有的卻不能回答,有的學生回答的好,有的卻回答得不好。倘若不分類提問,大搞“一刀切”,“打啞槍”的學生不危鮮見。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養,部分學生逐漸會失去學習興趣,自卑自尊心受挫而掉下隊來,成為一定意義上的差生。對此,必須層次分明,對學生的回答參與應做出中肯的評價,多做肯定,少做批評,盡最大可能保護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克服膽怯的心理。對待后進生,教師要為他們創設獲得成功的條件,盡可能挖掘出他們的點滴進步,并適時地給予表揚,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優秀學生要把握好時機,切記夸大過分,言過其實,以警惕表揚的負面效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不同層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學生學習的幸福感就會明顯充足,成功感就會得到滿足,進而自覺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