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旺
【摘要】化學是高中理綜一門重要的學科,在高考成績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化學教學以實驗為基礎,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進行化學探究學習。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化學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把課堂理論轉化為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原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發展觀,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和訓練實驗技能。新課程理念主張化學教學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培養能力,鍛煉人格,形成良好綜合素養的過程。那么,如何讓新課標的要求體現在我們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呢?本文帶著這個問題進行以下一些探究。
【關鍵詞】探究性 開放性 貼近生活
一、實驗探究性的普及
新課標的高中化學明確指出:“通過實驗研究,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由此可見,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育是以實驗探究為主,主張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鍛煉學生實驗的能力,以此來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健全學生的科學觀。
實驗探究性的普及。顧名思義,探究性實驗是由教師、學生運用實驗手段,探究未知的實驗現象或數據,并獲得現象和數據的基礎上得出實踐結論。探究性實驗從問題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開動腦筋,針對問題做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究實驗。學生通過自主搜集資料、查閱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自主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自主實驗進行探究,最后得出結論。探究性實驗的推廣和加強,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健全他們從化學理論到化學實踐的認知,鞏固知識鏈接。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而探究性實驗正是發現學習的一種表現,能使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與科學實踐的本質,優化學生思維品質。
二、實驗開放性的加強
實驗開放性的加強。改革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它對于我國當今的現狀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表明,沒有開放,難以發展。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引進來。中國的化學教學現狀亦表明,開放式教學是化學教學的生命之源。新課程標準下,開放式實驗教學也越來越凸顯。以往教學的問題往往是課本或者老師直接提出,但在新課程指導下,課堂主張讓問題產生于學生心中。通過“生活事例”“頭腦風暴”“實驗小卡片”等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產生疑問并勇于發問,讓他們從一開始就以課堂核心的形式存在,成為課堂的主人。接著,拋出問題后再讓學生自由地“猜”、“設”,不再平白無故讓學生吃現成飯坐等老師解答疑問,也不用現成的猜想和假設綁架學生。學生可以充分發揮猜想,對與錯并不是關鍵的因素。這種開放性,激活學生的知識庫存,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每個人都希望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猜想的對與否,對于經過驗證的正確猜想,大大鼓舞了他們學習的士氣,對于錯誤的猜想,也讓他們增長見識,認識到不足。當然,要達到這一點效果,還需要經過最關鍵的實驗環節。以往的實驗教學習慣于“照方抓藥”式,實驗方案是既定的,步驟是經久不變的。新課標改革鼓勵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方案,遇到難度較大的,可以提供一些現成的方案給予參考。但是在實驗過程中,就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實驗。實踐證明,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實驗,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熱情,也提高了他們的專注度,與把一切都反復交代好以后再讓他們進實驗室相差甚遠。學生對發生在個人手里的變化,呈現在自己眼前的現象充滿了好奇與激動,大大改善了以往實驗課上按部就班的弊病,讓課堂顯得生機勃勃。即使操作過程中難免失誤,但是失誤也是一種意外的收獲。
學生動手實驗學習化學,能煥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早已厭倦了聽、記、背、練的學習方式,更多地想要動手做實驗的方式來學習化學。
其實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由于教學氛圍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實驗教學的比重占課程的比重一直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因此化學課總顯得缺少了些什么。新課標理念下,鼓勵學校要更大程度地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進行實驗。動手操作為課堂增添樂趣,豐富教材內容。學生的目光從課本轉移到物品,注意力也從單一的聽講變成大腦運轉,主動地思考。動手實踐開放學生的感官,多方位地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實驗教學調動了學生所有的認知感官,讓理性知識加以感性分析更加深入。動手實驗,也靈活了學生的發展。不僅讓學生在過程中收獲知識,也能調動學生多方面潛能,發揮學生的個人潛質,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增添了不同的途徑。
三、貼近生活
學以致用,是知識的一種使命,也是教育育人的最終目的。學習化學,不僅要從課本理論出發,也可以從社會發展角度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認識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感受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實際體現、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這將大大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隨著科學發展的與日俱增,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新課程標準下,注重了社會背景的烘托,滲透重點知識內容在各種習以為常的社會場景中。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這種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感受化學魅力,感受化學應用,體會化學理論的物質力量和科學價值的氛圍。通過這種方式,拉近學生與化學課堂的距離,聯系生活實際也讓他們有更多的方式去感受化學,思考化學,這樣的化學課堂,才是更加真實可行的。
結論: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在于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和需求。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實驗課堂更加要求是師生共同構建起來的一種互動過程。圍繞著素質教育的宗旨,加強科學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只有領會了課改的精神,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才能讓實驗教學真正為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保駕護航。同時,新課程標準注重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聯系,這種改革要求,緊扣時代特點,引導學生關心、思考與社會生活實際的相關問題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幫助健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實踐者和探究者,老師們也要不斷自我升華,提高科學素養,保持與時俱進的觸覺,與學生共同成長,為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創新,為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6
[3]趙向軍,論高中新課程中的化學實驗教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