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星
摘 要: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如何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要求,成為每個教學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課程改革向原有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創造性地利用多種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據此,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淡化形式,力求實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優化教學目標,改革評價模式;注重引導,精講點撥;開展競賽,調動熱情;小組合作,落實幫扶。”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數學教學;新課改;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更要關注學生技能的培養,以往墨守成規的教法已不能適應當前新教育的發展,那么新課標下教師應如何進行初中數學課改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些體會。
一、淡化形式,力求實效
施行新課標以來,課改蔚然成風,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績,但我們也發現不少課堂教學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現了走過場的現象。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初中數學中許多知識內容有很好的生活背景,如“方程應用,三角形性質,全等三角形”等,可以通過生活情境的導入,引導學生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識內容如“運算法則、公式、代數式、概念”等,則可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精講多練,增強學習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激起學生對新知的學習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
1.創設動畫情境。學生對于形象的動畫或生動的敘述特別感興趣,他們的思維也就容易被啟迪、開發、激活。這種直觀是一種催化劑,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生活色彩,不僅對創設情境產生表象,更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2.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以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例如,用一張正方形的木板制作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怎樣制作才能使得盒子的容積最大?這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教師提出這個問題時,學生情趣高漲,躍躍欲試。
3.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而且可以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例如,我們可以列舉祖沖之、高斯、陳景潤的故事,既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他們刻苦鉆研的品質。
4.創設游戲情境。學生愛玩好動,集中注意時間較短,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
三、優化教學目標,改革評價模式
在組織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重難點,選取突破重難點的方式,合理安排課堂內容含量及練習題。同時要改革評價方式,樹立正確的質量觀、人生觀,淡化應試意識,切莫把升學當作唯一的成才標志,要充分發現和肯定學生的閃光點,理解和信任學生,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在教學中嚴格執行新課程標準,不趕進度,不延長教學時間,不隨意加深難度。
四、注重引導,精講點撥
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并不是不讓老師講,教師應克服這種誤區,課堂需要老師精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要達到“精講,精煉,精彩”,學生有困難時,該出手時就出手。像“負數、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勾股定理”等不僅要講清公式的來龍去脈,還要總結順口溜,便于學生應用和區別。
五、開展競賽,調動熱情
開展數學競賽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力爭上游,讓學生在競爭中共同進步。由于學生聽一段時間課,就會陷入無精打采的狀態,這時組織一些小小的競賽活動,并給予學生獎勵,學生學習的效率就會提高,整個學習過程輕松愉快。因此,在教學中采用豐富多彩的競爭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參與的熱情,使全體學生共同成長。
六、小組合作,落實幫扶
小組合作,尤其是尖子生幫助后進生,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師,對那些后進生的成長極為有利。這跟木桶原理一樣: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塊木板箍成的,一個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因此加強小組幫扶對提高平均成績非常有效。而且在小組幫扶中,教師一定要深入小組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切莫游離于小組活動,一定要讓尖子生有耐心、不怕麻煩,要讓后進生有信心、不要輕言放棄。
總之,數學新課改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明白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存在不少困難。但要相信:只要每個數學教師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改革,及時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分析問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通過不懈努力,相信數學課堂必將充滿朝氣與活力,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也一定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鐘志賢.如何發展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J].遠程教育雜志,2005(4).
[2]喻平.數學問題解決認知模式及教學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5).
[3]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曉文,王瑩著.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