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丹
【摘要】傳統的職校課外作業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必須進行深刻的改革。通過分層作業、實踐型作業和利用手機移動作業等課外作業新形式,使學生在練習中使用語言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推動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實現新課標提出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課外作業 新形式 學習興趣
作業作為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一,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尤其是課外作業,其作用非常明顯。然而,傳統的職校英語課外作業千篇一律,無層次性,所有的學生做同樣的作業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教師往往強調作業的數量而忽視作業的質量,強制灌輸,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形式單一,以筆頭作業為主,內容枯燥乏味,以課堂內容復習為主,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傳統的職校英語課外作業觀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必須進行深刻的改革。以下是探究過程實行的一些新嘗試。
一、分層作業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的基本性質是多元的,所有人都具備一組智能,每個個體都能加強和發展自己的任何一種智能。它啟示我們,要樹立個性化的作業觀,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提倡“分層作業”、“自主選擇作業”,給予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機會,展示自我、升華自我。
比如在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時將學生按照英語基礎水平分成若干小組,設定不同的教學任務,在布置課外作業時,也分別設置不同的作業形式。A組學生要求仿寫句型組裝成段落,B組學生要求在小組合作的前提下人人分配不同任務一起完成短文的撰寫,C組學生要求獨立完成短文;如果A/B組有學生主動申請完成高一組別的活動,將獲得額外加分,但在高一組別的寫作過程中未達到規定要求,仍將扣分作為懲罰;C組學生比詞匯和精彩句型,累積越多額外加分越高。一開始也有學生為了加分盲目追求高組別活動,但扣分也使他們嘗到不少苦頭,只有擺正心態,才能有不斷收獲。一學年下來,根據寫作檔案袋分數記載,51.5%的學生在慢慢逐步積累過程中都能嘗試高一組別的挑戰。
二、實踐型作業
根據動機系統理論,動機是指由一種需要所推動的,達到一定行為目標的動力,在學生學習的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作業中以控制性機械練習居多,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如果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展活動,充分體現個性化,學生的興趣自然可以激發。
1.影音型作業。我們知道,語言學習離不開語言環境,語言環境對二語習得的成敗起著關鍵的作用。但僅僅依靠英語課堂有限的時間進行語言輸入完全是不夠的,所以課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有指導意義的、符合學生基本學情的歌曲、影片供學生學唱和欣賞,讓學生大量接觸有趣的、易理解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語料知識,幫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語言學習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創建一個自然語言環境。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輸入的語料知識慢慢輸出。通過“英語趣配音”和“英語魔方秀”兩個簡單易操作的手機APP軟件,選擇感興趣的話題為簡短視頻配音,后臺可為配音者的語速、語調和音色作出評判。學生可在軟件中創建自己的群組,互相比賽、評論、點贊、拉票和攢粉絲,通過模仿、正音、比較、再創造的過程,有效提高口語水平。
2.筆記拓展展覽型作業。豐富的語言積累是培養和提高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筆記型課外作業就起到了重要的積累作用。除卻對課堂知識的整理和記錄,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通過瀏覽、跳讀、精讀、摘記、旁注等形式積累詞匯和句型;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關注和思考發生在身邊的小事,做生活的有心人。語言源于生活,如此就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在積累了一段時間之后,進行主題展覽。如在期中進行詞匯卡片展覽,如果能夠默寫出自己積累的詞匯,可獲得相應加分;在學習完不同的單元后根據單元主題進行手抄報展覽,比如環境保護、安全知識、求職面試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根據成長檔案袋記錄顯示:98.7%的學生愿意參加此類活動,82.3%的學生認為此類活動提高了英語學習興趣,提高了英語水平。
三、利用手機移動作業
職校學生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強,平時空余時間相對較多,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手機就成為他們課余生活的必備品。單純的打壓、禁用已經起不到太大作用,引導他們正確、合理使用手機,讓手機變為學習的工具,正是很多教育學者正在研究的熱點問題。為此,我校投入使用泛雅平臺,為手機移動作業開了一個好頭。緊接著,我們與軟件公司聯合開發了“英語掌上學堂”,近幾個學期多位老師又注冊了微信公眾平臺,指導學生使用初頁、美篇等手機APP發布學習成果,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使用感興趣的方式完成作業,根據成長檔案袋記錄顯示:99.1%的學生愿意參加此類作業,有效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生動有趣的英語課外作業能誘導學生變枯燥抽象的語言學習為生動活潑的知識探索,促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起學生的課外學習興趣,起到鞏固教學內容的效果,培養其合作學習能力以及動手能力。有效的英語課外作業設計,能夠成為學生啟迪思維、強化理解與記憶的催化劑,使學生在練習中使用語言知識,最終推動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實現新課標提出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慎英.自我發展型作業設計模式的發展和探索[J].教育導刊,1994(4).
[2]李秀立.英語開放性作業的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育與研究,2007(12).
[3]宋秋前.有效作業的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