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摘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偏重研究如何高效地進行知識的輸入,對學生的輸出——作業不夠重視,尤其是作業的講評,無論是開課還是教案都不重視這一環節。但其實作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本文從構建有效作業講評課堂的重要性、原則、方法、輔助手段四個方面談談有效作業講評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初中英語 有效作業講評課堂 構建
一、建構英語作業講評有效課堂的重要性
作業的質量體現的是教學質量,作業的講解保證了教學質量。作業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等各種信息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活動。它能幫助教師及時調控教學進程,使正確的得到強化,錯誤的得到糾正,從而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師要抓緊課堂時間,利用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糾正錯誤、爭取下一次做得更好的上進心態。
二、建構英語作業講評有效課堂的原則
在“快樂學習”與“應試”的矛盾之下,教師既要安排有趣的課堂活動,又要講解枯燥復雜的語法知識,因此,優化英語教學過程,構建高效的初中英語課堂迫在眉睫。
1.完備自身,更新觀念。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因此,置身于英語教學的前沿,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密切追蹤英語教學發展的新動向,不斷給教學內容以新觀點、新方法,才能真正優化教學過程,構建高效課堂。
2.做好六認真,明確目標。一節作業講評課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就在教師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教師要根據作業中反饋的信息,結合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搜集學生易錯的題目,定時在班里舉辦易錯題競賽,使新舊知識相互滲透,形成整體。而在作業講評中,要適當的“翻舊賬”,讓學生通過這道題復習以往的知識,使知識互聯形成網絡。
3.轉變角色,鼓勵自主學習。要促成學生自主合作、建立優質高效課堂模式,教師的角色必須轉換:把習慣扮演的傳授者、主宰者轉換成參與者、引導者。這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性與創造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講解作業前,教師給學生三分鐘時間相互提問,解決你做對而我做錯的問題,無法解決的,先交流想法,再舉手提問。
4.優化時間,促成高效。高效體現在“快節奏、大容量、高密度”上,這要求英語教師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教學環節和不必要的說明解釋,以最少的教學時間和精力為學生答疑解惑傳授新知識。例如講解完型時,若多數學生錯少于三個,則只評講錯題,否則全篇講解。
三、如何建構有效英語作業講評課堂
許多教師認為作業講評課不需要備課,這種無準備的課是教學質量不能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對于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由于教師自己事先沒有細看,很難突出要點、直擊關鍵。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個唱戲的演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走神現象嚴重。因此,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作業要進行精心的批改,選擇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選講,確定好所要講解的題目后,教師要精心備課,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的實施,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根據錯誤率確定重點講解的題目,重點呈現學生不懂的易錯的知識點,其他題目只是通過呈現答案等方式一筆帶過,但在基礎較差的班里建議將簡單題目中的詞組、句型例出來讓學生記憶。這樣可以加快教學節奏,大大提高課堂容量。
2.講解清晰,點撥到位。在講解知識點和難點時,教師要力求講解清晰,點撥到位,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根源在哪,同時要注意講解的方法應容易被學生接受。
3.變式訓練,舉一反三。這道題講完了還遠遠不夠,同樣的知識點下次它會換一種考法,因此教師要應出幾道與該知識相關的題目,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與加深,幫助他們舉一反三。教師有句口頭禪:“這道題目我都講了多少遍了?怎么還錯?”其原因可能在于教師本身忽視了對知識點的及時變式訓練。
4.二次使用材料,反復糾正典型錯誤。教師利用學生課后的錯題本,記錄學生常犯的典型的錯誤,給學生多展示,多分析,不光解釋正確答案是怎么來的,還可以明白學生為什么錯。
除去這四點措施,我們還可以輔以一些手段來幫助提高作業講評課的效率:
1.根據批改情況,表揚優秀生,鼓勵后進生,或發送家校路路通尋求家長的配合教育。學生可以因此對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產生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和合作意識。
2.我們上文說了,教師在課堂中應針對重難點,而學生的錯誤是不同的,一些學生的問題并沒有在課堂上得到解決,可以安排他們結對學習,讓學生自己合作討論并解決各自的問題。
3.即使只講重難點教師也應避免唱獨角戲。可以請個別學生分析題目,老師作適度的糾正和引導,學生始終處于思考的狀態,這樣的課才活,效果才好。
總之,作業評講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教師應注重學生普遍錯誤的知識點,針對這些知識點打造一個高效的作業評講課堂,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國新.如何構建高中英語有效作業講評課堂[J].考試周刊,2009.
[2]劉春梅.試析初中英語作業講評內容的完善[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