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崇文
摘 要:加強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積極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維護農村的傳統風貌與自然和諧發展,應尊重民眾在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城寨;傳統文化;新農村建設;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195-02
黨的十七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實現中國夢建成小康社會。回顧歷史長河,世界幾大文明的消失都是以文化消失為標志,而中國上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得以流傳至今,在于我國擁有鮮活的民族精神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發源于農耕文化,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在農村。
一、城寨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概述
城寨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位于麻栗坡縣東北部董干鎮新寨村民委員會,距縣城134公里,共有153戶,780人,其中傳統多柱形桿欄式建筑152戶,是我縣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典范。2009年城寨村被列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保護規劃編制》以通過省專家評審并組織實施,成為我縣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二、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引導新農村建設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農業建設等方面的系統工程,其中“鄉村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目標要求之一,詮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農村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它們經過歷史的沉淀,已扎根于農村的沃土之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精神脈絡和延續的基因。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目前,一些地區過于注重新農村建設中的城市化,忽略了傳統文化本質內涵,部分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面臨消亡的危險。表現為新農村的建筑喪失了傳統建筑的特點,使農村傳統文化失去了基本的根基,以就是喪失了基本的“原汁原味”或“原生態”。傳統文化“原生態”是區別于現代文化而存在的,精神內核就是其不可替代的傳統性。
城寨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進程中,對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桿欄式建筑特別注重,在原有的傳統建筑基礎之上,不改變傳統桿欄建筑風貌,對危房及非傳統建筑進行拆除重建和加固維修,恢復原有的傳統桿欄式建筑風貌,充分體現和發揚了城寨的民族特色,保存了完整的“原生態”,還注重傳承文化生態的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生態是各民族祖先在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的積累和結晶。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定的歷史階段、地域環境、不同族群的生存狀態、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綜合反映。文化生態是一個文化與自然有機結合的復合體,包括村落、田園、建筑、道路、山脈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風光,以及人們的吃、穿、住、行、娛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又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記錄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保存著各民族傳統文化基因,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是維系當地人民群眾共同生活的一種世界觀、一種價值觀。有利于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形成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對防止政績工程、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縣地處邊疆,農村文化相對較為落后,同其它地區農村一樣,還是各種落后、反動文化易于滋生、發展的薄弱環節,給不良分子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一些邪教人員往往趁虛而入,走村串戶,宣傳反動思想,蠱惑人心,擾亂社會。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文化建設,對于提高文化自覺,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在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大力宣傳科技知識、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繁榮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只有讓農民普遍參與先進的文化活動,那些消極、低俗、迷信甚至反動的文化才會被遏制,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才會得到鞏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弘揚發展。
三、促進新農村建設積極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通過城寨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對積極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促進邊境農村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使鄉土文化凝聚廣大農民,重振鄉村精神,彰顯農民的文化價值,增強農民的自豪感以成我縣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目前,我縣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表彰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民間藝人,結合生態農業的建立,保護好比較完整并具有特殊文化價值的村落和特定地區,建立更多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利用地區的民族傳統與現代文明相結合,進行以傳統美德為核心的鄉村文化建設,教育農民,激發民族感情,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社會氛圍,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和現代生活觀念,啟發、喚醒和發揮農民自身的智慧、合作精神、自主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傳統文化絕大多數根植于農村,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流行在山間地頭,傳承于農夫村婦,生生不息,代代承繼。通過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激發和培養農民的文化創造力,回歸傳統文化的本體,保持農村文化的活力。民間習俗作為大家共同創造、共同享用、共同認同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對傳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節慶習俗,如彝族白倮的蕎菜節、壯族三月三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要大力支持開展和加以傳承保護,注重發揮民間藝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四、指引新農村建設要維護農村的傳統風貌與自然和諧發展
農村的傳統風貌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并仍然在繼續發展和不斷變化。城寨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遵循了“保留原有的民居建筑,保持傳統的建筑形式與風格”這一重要原則。在全縣進行推廣,采取了不需要強調多么的“原汁原味”不改變建筑外觀的前提下,允許和指導村民對建筑內部進行適度改造與合理調整,盡可能使傳統民居建筑具備現代生活的居住要求。讓人們在老房子里仍然可以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便利,就不會再輕易拆除或改造傳統建筑。農村是一個由血緣、親緣、宗緣、地緣等社會關系網絡構成的人類生活共同體,是自然、社會與文化的結合體,每個村落都傳承自己特有的文化,正是村落文化使村落具有了相互區別的標識和特征。新農村建設不應該是舍棄傳統的翻新,而是繼承傳統的創新。我縣新農村建設中,力戒片面性,不按一個模式、一個標準,把新農村搞得千莊一式、千村一面。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將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集中或代表性較強,尚未受到大的破壞、具有典型農村特點的農落,列為村傳統文化保護區,其規劃應符合傳統文化保護區要求,還明確其新建建筑外觀、布局等符合當地傳統文化要求,嚴禁在保護區域新建外觀與當地傳統建筑特點不相符的住宅、辦公等房屋。注重了傳承自己特有的優秀的村落文化,注重保護和建設農村自然環境、人居環境,尤其注重保護體現人與自然和諧,體現農村的獨特魅力和持久吸引力。
五、引導新農村建設應尊重民眾的主體地位
我縣邊境地區,民間傳統文化豐富多樣,與所有生活在其中的民眾密切相關,民眾是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主體。通過喚起當地民眾的文化自覺,文化遺產保護才可能取得真正成效。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我縣格外重視當地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改善,讓新農村的民眾盡快脫貧致富,過上較高質量的小康生活,這是我縣乃至全國新農村建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尊重群眾意愿,對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如工藝品生產營銷,例如:城寨的蠟染、刺繡、開展文化旅游活動等,增加村民收入,讓集體和群眾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讓村民了解文化遺產的價值,鼓勵民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新農村建設及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在于喚起民眾的文化自覺,理性地認識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進而自覺參與傳統文化保護及新農村的建設。
通過全縣的新農村建設,我縣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對弘揚我縣民間傳統文化,促進邊境地區的繁榮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