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先
摘 要: 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英語。但是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給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摸索、探究出一套適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愉快地學習英語,是每個小學英語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策略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11-01
小學英語課堂是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的重要學習環境,如何高效的設計英語課堂教學成為英語教育者最為關心的核心課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設計,活躍課堂氣氛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一、小學英語課堂中創建良好的氛圍
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情景作鋪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首先是創設英語語言環境。語言習得理論認為,理想的英語課堂教學應能使學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語的環境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在教學操作中,堅持用目的語組織教學可使英語教學在課堂這個小環境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它將英語教學系統中的主體(學生)、客體(目的語)和環境三要素聯系起來。學生不斷地接受一些新的語言材料,并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有選擇地知覺這些外在信息,建構最新信息(材料)的理解。教師應創設有豐富信息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最恰當最真實的語言信息輸入,幫助學生英語知識和能力的習得和發展。
二、在教學中注重教學過程
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階段教學的成功與否將對學生的終身學習產生深遠影響。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打好語音、語調的基礎,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初級能力。我們教師工作者應當在在教學總體目標上,重興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養,教師應通過多種激勵方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體驗成功的喜悅。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學生就會渴望學習英語。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重體驗、重實踐、重參與、重創造。教師在做教學計劃時,教學設計要貼近生活,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語言材料要真實、實用。通過視、聽、說、玩、唱、畫、游、讀、寫、譯等饒有趣味的活動,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材料,保證輸入量,使學生逐步培養起初步的語感。通過大量語言材料的輸入,特別是聲像材料的示范,讓學生模仿,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拼讀的習慣。
三、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對學生進行啟發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互動教學的合理運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是交流與互動的前提。教師的指導原則應以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改變學生的依賴習慣,使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有意識地加強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啟發小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以提升技能。同時,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可以起到指導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在互動教學中,教師要主動了解每個學生,注意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積極傾聽學生的意見,學會欣賞并鼓勵學生,樹立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評論意識,對學生言語能力的點滴進步做出敏銳反應和及時的表揚,使學生既能體會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
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英語互動教學是以學生自學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首先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閱讀材料,然后去思考問題、探求知識。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大多數學生對教師存在著很強的依賴心理,不懂得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如不改變這種學習方式,他們必將在英語學習中陷入被動狀態。小學生不應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因此,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互動教學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學活動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體現。
五、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教學并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安排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靠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互動來進行的。英語這門學科的教學特色是充分發揮其語言功能,講究對話的藝術,這就要求全體師生主動參與,克服羞于開口的心理積極開展語言交際活動。因此,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游戲、表演、音樂、美術、舞蹈等方式,讓學生相互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為學生提供充分自我表現的空間,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活力。互動教學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討論中師生間感情得以提升,知識得以啟發,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圍,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心理得以放松、自由、愉悅,為思維發散打下基礎。
六、教學手段要注重形式多樣
一是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與良好的語言環境。用輕松、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教師在教學時要以自己的態度來激活課堂氣氛,用輕松活潑的氣氛影響學生的情緒,因為學生的情緒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曾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二是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上課教學宜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長,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應用綜合的教學路子。如:情景法、直接法、討論法、練習法、視聽法、交際法等等,只要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都可采用。三是小學英語課程安排時宜短時間、高頻率,保證學生每周都能多次接觸到英語并有足夠的實踐量,小課時又能避免學生因長時上課而覺枯燥乏味,以致思想開小差,短課時能有利于保持學生的新鮮感,使教師能更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
總之,興趣、知識和能力是現代小學生最需要的,也是我們英語教師所追求的。教學方式的轉變,縮短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在類似生活活動的情景中學習英語,輕松愉快,學生聽說英語的整體素質得到了較快的提高。我們只有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多參與一些積極有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們快快樂樂地獲取知識,輕輕松松提高英語素質。在新課程視野下,讓知識超越教材,讓教學超越課堂,讓我們的每位學生能夠在英語學習中擁有主動,擁有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