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梅
摘 要: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識。但是由于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距離現代較遠,很多學生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教學技巧
文言文教學是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斷地更新語文教學理念,但是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仍無太大的實效。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基本模式固定,即文言知識串講、重點字詞的整理、整篇文章的翻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文言文知識,而不是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發現。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不斷改變文言文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趣解文言文常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初中階段文言文的學習需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上課伊始,教師就將文章的來源、作者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一起介紹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暫時性地記憶,一段時間過后,這些知識將被學生遺忘。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枯燥無味,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相反,可能會使學生厭倦文言文知識的學習,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文言文知識時,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實地參與課堂教學,趣解文言文知識,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例如,給學生講解陶淵明的生平以及主要作品時,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講起,讓學生對陶淵明進行評價并激發學生繼續了解陶淵明的興趣,引導學生將陶淵明高潔的品格與現代的一些貪官污吏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思考,然后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自己收集陶淵明的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陶淵明。
二、優化課堂教法,扎實基礎知識
掌握扎實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優化課堂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累文言基礎知識,進而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首先,要強調學生多誦讀文言文,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誦讀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進一步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范讀的作用,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文本,讀出自己的體悟,在朗讀中積極地思考。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文言文知識和語境距離現代較遠,這就使得學生在理解文言文語境時存在一定的障礙,這些教學障礙憑借教師的口頭表述不能很好地解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生動的圖片呈現在學生面前或者是運用相關的視頻進行教學,為學生學習理解文言文創設良好的氛圍,扎實學生的文言文知識和文學常識。最后,將文言文教學與文言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字詞的同時應注重文言文整體篇章結構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字詞的同時能夠對文章有整體把握,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相關的文言文知識后,進行寫作練習,做到學以致用。
三、把握文言文中的人文內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文言文首先是文,即文言文是文章,只是距離現代較遠的文章。在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的教師只是注重文言文中字詞句的理解,這就使文言文的教學進入了一個誤區,枯燥的字詞教學使得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注重字詞知識的基礎上,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人文內涵,提問:“愚公真的愚嗎?為什么?”學生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會知道,愚公并不是真的愚蠢,相反,愚公身上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的堅持與奉獻精神是充滿正能量的。再如,在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時,要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對蜀國的忠誠。總之,文言文中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深入挖掘這些人文精神,引導學生體會古代人民復雜細膩的情感,并啟迪自己的人生,幫助學生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長,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
總之,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掌握有效的教學技巧,并靈活運用這些技巧,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地掌握文言基礎知識,通過深入地挖掘文言文的文本內涵,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黃玉芳.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學周刊,2011(2):182.
[2]趙春花.探究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6):96.
[3]黃東升.芻議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才智,2013(25):125.
[4]袁曉玲.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16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