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鋒
摘 要:高考命題中,文言翻譯是必考題,平常訓練,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考;文言文;翻譯;方法
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是高考的必考內容,從表面看僅僅是翻譯句子,實際上是對文言文進行綜合考查,牽涉到文言文的很多知識,從平時的月考到高考來看,學生得分很低,直接影響高考成績。現就如何準確翻譯文言語句,我談一點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牢記文言語句翻譯的原則及要求
從高考的特點與考查目的出發,文言文翻譯的總體原則是“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總體要求是做到“信”“達”“雅”。 “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不隨意增減內容;“達” 就是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雅” 就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文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每個考生必須牢記,并在實踐中運用。
二、 探究高考文言翻譯命題的特點
俗話說:“對癥下藥,藥到病除。”要在高考文言翻譯題中獲得高分,必須隨時留心高考題,探究其命題特點,總結規律,這樣才能有章可循。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文言文翻譯命題,有如下特點:
1.選具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言語句來讓考生翻譯,并以此作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
如:“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2015全國卷I新課標)
該句中有倒裝句“不吾索”,有名詞作狀語“面”,有固定詞組“庶或”。
2.帶有一定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修辭手法的文言句子讓考生翻譯
“不能肅淸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I),該句中有“兇逆”“王室”“泉壤”等文化常識。
3.密切聯系上下文語境的文言句式來讓考生翻譯
出知西安之咸寧,誓于神,不以一錢自污。(安徽2015年高考語文)該句中根據上下語境缺主語,也只有結合上下語境才能翻譯“誓于神、不以一錢自污”等詞句。
從這三個特點來看,牽涉到文言文中積累性知識,如通假字、重要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重要虛詞、固定結構、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這就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強化文言文基本知識的積累。
三、總結文言文翻譯的技巧
1.借助法
在高考中翻譯要得高分,首先對給定的句子要結合上下語境認真閱讀,抓住關鍵詞句,洞悉得分點,要善于借助,巧解疑難。
(1)借助成語或詞語來推斷
如:斬木為兵——兵不血刃“兵”的意思是兵器。
(2)借助上下語境來推斷
如:旬:十旬休假——五旬而舉之。“旬”的意思是十天。
(3)借助課文知識來推斷
如:舉:南取漢中,西舉巴蜀。“舉”的意思是攻克。
(4)借助字形來推斷
簞食壺漿;簞:名詞用動詞,用筐子裝。
(5)借助語法結構來推斷
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
2.譯準實詞
實詞是句子的主要構成元素,譯文質量主要取決于實詞翻譯是否準確到位,實詞翻譯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添加語素法
即在原單音詞的基礎上添加語素,構成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操軍不利,引次江北。(曹為曹操,軍為軍隊,江為長江。)
譯為:曹操的軍隊失利,(曹操)率軍退到長江以北駐扎。
(2)置換詞語法
此法在實詞翻譯中運用最廣。有些實詞無法添加語素時使用此法。即用現代漢語中的某個詞語替換需翻譯的詞。
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若”換成“如果”,“眾”換成“軍隊”)
譯文:如果能用江東的軍隊同中原對抗。
(3)古今變義法
即該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翻譯時避開今義直取古義。
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 “學者”今義為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古義指求學的人。)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4)保留原詞法
古文中仍有許多古今同形同義的詞,這樣的詞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寫到譯文中,特別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蟠”“十七”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
譯文: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僅十七歲,喜歡古文。
(5)語境推斷法
一詞多義是閱讀時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確定詞義只能依靠前后語境進行推斷。
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濟”有渡過、成功、利用、接濟等義項,這里應該選取成功的意思。“天”有“天氣、自然界、自然生成地、萬物主宰的、天意”等義項,在本句話中應譯為“天意”。
譯文:如果事情不成功,這是天意啊。
3.譯出虛詞
虛詞的翻譯通常有下述幾種情況。
(1)必須譯出的虛詞
①有實詞義項的須譯出實義,如“之”“其”等。
吾欲之南海:到達。
②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可以進行替換的,如“之”“而”等,即便是語氣詞也可用相對的詞替換。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于”譯為“在”,“之”譯為“的”。
(2)不必譯出的虛詞
①起語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又如“之”有作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為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②表停頓作用的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也”表示句中停頓,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不譯。
③起補充作用的
頃之,煙炎張天。
句中的“之”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④發語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為發語詞,不譯。
4.注意一些特殊用詞和修辭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藩籬”運用了比喻修辭,靈活翻譯為“邊疆”。
(2)注意古人行文中的一些委婉的說法
如:(孫)權起更衣。“更衣”即上廁所。
(3)注意準確翻譯“互文”現象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應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
(4)了解古代必要的文化常識
就稱謂而言,古人的名、字、號、謚號、籍貫、官職、居官地、住處、書齋名都可以用來稱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義或相互間有某種聯系,在翻譯時注意。對高中生而言,掌握好課文中接觸到的文化常識就行了。
5.關注文言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及固定結構的翻譯
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四種。這些句式各有其特點與格式,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句子習慣翻譯。用常見文言翻譯六字法“留”“換”“替”“刪”“補”“調”翻譯即可。
固定結構必須用課文中所積累的方式翻譯,不得隨意想象。
(1)“奚以……為”相當于“哪里用得著……呢?”
如,“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譯為: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呢?
(2)“其……乎”相當于“難道……嗎?”
如, 其孰能譏之乎?譯為:難道還有誰能譏笑我嗎?
總之,文言翻譯考查學生文言基本功與基本能力,牽涉到文言的所有知識,掌握一定的方法非常重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多積累,多探索,多思考,多練習,這樣才能掌握文言翻譯要領,增強應試能力,提高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鐘明榮.古今介詞短語前置之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0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