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豪
摘要:醫療美容(醫美)機構是市場與健康經濟交織下的朝陽產業,具有獲利出眾、成長穩健等優勢。由于其業務流程特殊,競爭環境嚴酷,導致其內控建設極具行業特色。而我國醫美機構內控建設尚處于初創期,仍存在較多疏漏,亟需整改重塑。
關鍵詞:醫美機構;內部控制;業務流程;現狀;風險
一、醫美機構內部控制現狀
(一)機構文化缺失
準入門檻低,日常監管不健全,執業準繩無標準等,都使得醫美機構缺乏“以人為本”的機構文化,造成行業亂象叢生,大量顧客流向海外等現象。目前,一些醫美機構秉持“以錢為本,見錢眼開”的思路,靠不正當、不規范廣告擴大客源,對其從業人員、治療效果、專業技術等過分夸張宣傳,故意隱瞞相關診療風險,包括鼓吹“無需手術,一針見效”的微整形、半永久妝等。此外,未經國家醫療衛生部門的合規性審核,部分醫美機構貿然以公立三甲醫院的名號來擴辦“院中院”、“院中科”等美容科室。其大肆招攬非醫美專業的醫師來“走穴”, 并且大肆炒作概念,以應付檢查機構和欺騙消費者。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賺取昧心錢財,譬如暗地里使用國家禁止的填充假體、美白針等,或者逼迫信息不對稱的患者簽訂不平等協議條款,推卸診療責任,以防醫患糾紛。而其承包者在經營失敗或爆發事故后,便一走了之,讓受害者無處追訴。此類醫美機構單位紀律渙散,憂患意識淡薄,醫德風氣敗壞,不具備持續經營的能力。其不擇手段地熱捧快速圈錢、快速拉關系,快速彌補投資成本,讓本該“創造美”的醫美機構,變成了“戕害美”的地獄。
(二)財務內控缺失
我國多數醫美機構以市場化的經營方法,將美容醫師定義為機構財富的直接創造者,輔之以新材料、新技術的引進,海外機構的互動,廣告的大力宣傳,市場形象的營銷,客戶關系的維護等,而把財務內控定義為可有可無的“雞肋”角色。所以,機構負責人“一支筆” 的審批制度在醫美機構內尤為常見。并且,我國大部分醫美機構多為福建、廣東等私立醫院的分支,其通過婦科、男科等暴利醫療項目而起家,采用負責人產業加盟制或者總部任命制,造成了其負責人“一手遮天”的現象。許多重大基建項目的投資、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藥品試劑的采購、固定資產的報廢,產業融資投資等決策都是其一人操控,而根本沒有財務部門參與決策的身影,造成財務部門毫無內控職能,僅有記賬之職。致使該機構的內控制度流于形式,無法實現職責分離、決策監督的基本原則,易導致資金使用低效,資產重復購置或閑置浪費,經營決策隨意武斷,內控制度被隨意違反等有害局面。終而使得機構忽視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瀕臨破產邊緣。
(三)資產內控防護性差
信息數據和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給醫美機構帶來了全球采購、規模廣告、客戶定位、服務跟蹤等便捷優勢。然而,因為財力或人力的局限,仍有眾多中小型醫美機構堅持傳統的會計核算方式,缺乏信息科學與網絡技術的支持,無法做到對業務流程的信息化重點追蹤或者網絡化跟進調查,而只關注于簡單繁瑣的會計信息輸入,耗費較多時間在“會計計量與確認”上,而沒有充分發揮會計監督在資產內控中的關鍵作用,造成其資產內控流程薄弱,缺乏系統程序來保障財產物資的安全性、完整性,容易造成資產損毀流失、重置浪費。再者,那些拘泥固化、不能與時俱進的醫美機構一味使用簡單傳統的資產內控辦法,側重于運用財務工作來對事后核算做監督,缺乏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未能達到資產內控對于流程管理、業務優化的要求。同時,這種突出強調事后核算的資產內控程序,存在較大運行風險,缺乏針對性和具體化的控制工具和量化標準,使得其防范性較差,易受到管理層的人為干擾,不能真正起到規范業務流程,加強內部監督與核算的作用。
另一方面,醫美機構的固定資產分類通常滿足兩個條件。首先,使用年限必須在一年以上。其次,其核算價值應在2000元以上。若不滿足以上兩個標準,但大批同類資產保有時間在一年以上,也應視作固定資產來核算。但在實務操作中,醫美機構將固定資產的劃分范圍往往過度細小化:核算價值超過500元的部分實物資產都被列為固定資產,并使用固定資產清冊進行登記核算。譬如,美容貴賓卡的打卡器等小型電子設備,或者注射室的專用照明落地燈等。此類物件本應用“專用材料費”進行登記造冊,但卻被列為固定資產,并確定相應殘值和折舊方法。該方法徒增固定資產管理的實際工作量,降低了固定資產內控程序的營運效率。并且,這些損耗性強、功能性突出、使用周期短的專用材料容易耗費殆盡或損毀頻繁。在內控不及時,內審不到位的情形下,其不被及時清理的賬面余額就會虛增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使得機構的財務信息不公允、不可靠。
(四)基建內控薄弱
我國醫美機構在產業規模激增的同時,基本建設投資也不斷攀升。然而,部分醫美機構發展模式過于激進,擴張過于盲目,對其基建項目沒有科學合理的預算規劃,過于依賴其機構負責人的“一支筆”,導致基建預算約束力弱,剛性不足,極具隨意性和主觀性,致使其接受到的機構總集團資金撥款或者該機構的自籌資金難以滿足其發展需求,最終不得已向金融機構借巨資來滿足擴張戰略,但完全忽略了借債背后隱匿的巨額財務風險。此外,醫美機構大多缺乏完善的項目評估會議和財務分析機制,導致其在擴張中沒有建立重大基建投資項目論證和決策復議機制等重要內控程序,進而誘發其在基建投資內控程序中缺乏基本的項目可行性分析和現金流規劃,極易出現盲目貸款、過度投資、重復建設等現象。其后果自然是該機構利息負擔沉重,資產負債率與財務杠桿極高,財務狀況不斷惡化,深陷財務困境的泥淖。最終,此類機構完全無視經營風險,大幅提高診療收費(濫收手續費、問診費、注射費等),大幅削減美容藥物開支成本(使用假冒偽劣藥品冒充正規美容藥物,譬如用奧美定冒充玻尿酸),從而對該機構的營運效率、經營效果、品牌形象、法律環境、社會關注等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五)信息與溝通機制不夠健全
我國大部分的醫美機構為非上市公司,其財務報表和經營狀況的披露十分有限、口徑窄小,無法使相關投資者和債權人對其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做出正確預判。再者,由于醫美機構內部層級嚴明,大部分沒有常設的公司會議和反饋機制,致使其缺乏交流互動平臺,內控管理效率低下,跨部門業務協調不暢等。進而,機構業務運營和內控流程當中的諸多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和匯報,只能消極地等到惡果完全暴露之后才去查處懲治,而忽視了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中溝通交流的必要性。并且,由于信息不對等和溝通交流渠道堵塞,機構負責人會利用此情形來對醫師的出診費、美容藥劑費等隨意定價,而忽視市場客觀規律,給機構埋下巨大的經營風險。
二、研究結論
隨著健康潮流和美容觀念的逐漸普及,醫美機構搭著市場經濟的快車定會有高速而持續的發展。然而,我國醫美機構的規范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商業模式、安全管控、業務關系等諸多方面都亟需完善。此外,醫美機構業務的復雜性、風險性、技術性等決定了其內控建設必須以人為本,以安全為中心,以權責為依憑。而作為自負盈虧的經營性單位,其內控系統應當符合發展戰略,從而優化機構內部科室設置、財務管理水平、人力資源配比等,盡量避免資金、實物、人員失控等現象,這也是其適應市場經濟,轉向現代管理模式,減少相應風險的必然要求。但我國醫美機構內控發展沿革較短,內控思路、流程、系統的建設相對不成熟,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內控漏洞與盲區。因此,為了實現醫美機構長足而穩健的良性發展,其必須從思想觀念、物資投入、流程再造、風險管理等多維度入手,來完善內控系統,不斷優化內控流程,從而讓內控成為其規避多種風險、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業務管理的強大支持。
參考文獻:
[1]向炎珍.醫院內部控制的特點及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重點[J].經濟研究參考,2010,58:45-46.
[2]馬紹敏.完善醫院內控制度,加強醫院經營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07,4:58-59.
[3]劉丹.加強醫院內控建設,構建自身免疫體系[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27:100-101.
[4]陸紅梅. 強化醫院內控制度建設,提高財務管理水平[J].財經界,2014,27:148-149.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