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子 宿一兵
【摘要】中國傳統禮儀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中國一直以來以“禮儀大國”、“禮儀之邦”的美譽著稱于世。在中國這個傳統的禮儀之邦,“禮”在人們的社交往來中曾經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要將中國傳統禮儀與新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必須要高度關注方法途徑的選擇與創新。中國傳統禮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尋找出科學合理的路徑。
【關鍵詞】傳統禮儀;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禮儀是人類文化的結晶,社會文明的標志,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在人類文明史上,禮儀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并始終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傳統禮儀還是現代禮儀都有著規范人們行為的功能和作用,對中國社會優良道德風尚的形成和對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與發展,都產生過重要的作用。大學生處在特殊的人生階段,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然而他們卻肩負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及禮儀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義務和崇高使命。因此,把中國傳統禮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中國傳統禮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逐步引導他們將中國傳統禮儀的精髓融入到自身人格中,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著名學者沈壯海說過:“思想政治教育與其所處環境的不相適應性,直接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弱化。”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使家庭、學校和社會合理營造社會的禮儀氛圍,并加以輿論媒體的正確導向,是將中國傳統禮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1、優化社會環境
在中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將中國傳統禮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注重社會環境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利用社會環境,與學校環境相比較,社會環境能夠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夠的教育場館和基地,通過組織富有中國傳統禮儀底蘊的社會文化活動,包括“祭孔大典”、參觀華夏歷史文明和地方文化傳統的博物館和名人故居等,可以使他們在參觀過程中深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二是改造社會環境,這里主要指改造高校周邊環境。許多商家爭相把各種娛樂場所開到學校周圍,很容易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高校在采取“圍墻隔離法”的同時還要與政府部門進行溝通,以保證學校周邊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建立起良好的社會禮儀氛圍,就能建立起適應于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人際關系和相應的秩序。
2、優化校園環境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成長的具體環境,校園文化蘊含著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念,大學的精神、校風、教風、行為準則等都對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園環境能約束和規范大學生的行為。要充分發揮高校環境育人的功能,更好地將中國傳統禮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對現有的校園環境進行優化。首先要加強校風、學風和教風建設,在學生中形成尊師敬長的良好風氣;其次是利用校園環境的相對獨立性、可控性和可選擇性,加大對進入校園的商家選擇和管理力度,避免給大學校園帶來與學校氛圍不相符的商業氣息;再者是要將中國傳統禮儀滲透到各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去,大力開展體現學校特色、時代特征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富有中國傳統禮儀氣息的校園環境,使中國傳統禮儀真正能夠深入人心。
3、優化家庭環境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的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家庭結構、家庭成員關系、家庭教育觀念、父母的思想品質及其對于子女的教育態度與方式等。要充分發揮家庭環境的教化功能,必須對現有的家庭環境進行優化。大學生進入大學生活后,父母疏于管束,以至于家庭教育的功能在大學階段被弱化了。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毋庸置疑,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價值觀念和言行舉止提供了學習效仿的榜樣。因此,學生父母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榜樣。中國傳統禮儀中尊老愛幼、孝文化也要在家庭精神環境中彰顯,創造具有中國傳統禮儀規范性的家庭環境。
4、優化網絡環境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優化網絡環境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要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監督和控制。網絡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渠道和載體的同時,也充斥著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違背的不良信息,對此要進行屏蔽,使大學生免受其擾。第二,要加強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與網頁的建設。在保持適當的教育高度與理論深度的同時,加強趣味性。第三,加強與大學生在網上的溝通。通過BBS、E-mail等網絡工具與大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理解與掌握,以便為大學生提供全面完整的傳統禮儀知識,充分發揮網絡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教育內容中中外優秀禮儀教育思想的融入
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禮”文化
禮儀從古至今,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曾給中國帶來過極大的影響。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將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與最基本的禮儀行為聯系起來,指出一個人如果要立身處事,必須從學習禮儀開始。荀子也強調了禮儀在個人生活及國家統治中的重要性。我國大量的著作和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弟子規》作為儒家啟蒙經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集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蘊含著深刻的中華民族的“禮”的精髓。這些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禮儀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華民族在自己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禮儀傳統,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更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禮”文化,形成良好的禮儀素質,將禮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培養知行統一、道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
這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話》中提出的教育理論。紳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歐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對英國的學校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洛克提出紳士應當具備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四種品質,這些成為當時公學教育教學的主導理念。
洛克十分重視紳士的良好教養或禮儀。在禮儀的養成方面:洛克強調紳士有教養的風度的培養有賴于教育。洛克希望大人理解和寬容對待兒童的天性的舉止,同時他也認為必需陶冶學生的身心,就猶如身體必須磨練一樣,這樣身心才能健全, 才能消除兒童與大人之間的差距。因此,洛克的“紳士教育”對于將禮儀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增強中國傳統禮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1、加強課堂教學建設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踐途徑,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傳統課堂教學局限在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脫離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簡單枯燥。因此,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中國傳統禮儀至于日常生活中,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貼近日常生活,實現內容具體化、教育方法多樣化。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保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成為教育對象感受性環境的要素和素材,從而對教育對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禮儀教育時,要始終堅持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為前提,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樹立榜樣作用。要重視加強學科帶頭人、教學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隊伍的培訓體系。
四、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倡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建立在主體意識上的一種主動、自覺的內化教育,它是教育對象文化知識提高、主體意識增強的必然要求。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大學生主動尋求、積極探索的收獲,必然會給他們的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長遠的影響。因此,要大力提倡和加強大學生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進行自我教育,不斷啟發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
2、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思想道德素質內化和形成的根本路徑。關心社會發展、關注社會熱點、主動融入社會生活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發展趨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讓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其社會經驗。通過踐行中國傳統禮儀,創造既具真實性又有引導性的“社會情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參考文獻】
[1] 楊建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2] 國金平. 禮儀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途徑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 2011.
[3] 趙振有. 高校禮儀教育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及實施途徑研究[J]. 長春教育學院, 2014(6).
[4] 李月微. 大學生傳統禮儀教育研究[D]. 湖南農業大學, 2013.
[5] 黨貴平. 禮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考[J]. 黑河學刊, 2013(11).
[6] 劉慧敏, 鄭國軍. 國外禮儀教育對我國高校思想道德和禮儀教育的啟示[J]. 赤峰學院學報, 2013(1).
【作者簡介】
林雪子(1992—),女,湖南長沙人,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