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利
摘 要:語文走進師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建設,工具性應充分關注學科的基礎性作用,二者的統一需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創設情景;思考;合作學習;情感渲染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要隨之轉變。語文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近語文,走進語文。我認為加強情感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關注人——學生主體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實現人格的完善和心靈的和諧。作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調動和利用情感因素。
一、課前的情感醞釀
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不在于外在形式的炫目,而在于內涵的豐富,教師在上課前要有飽滿的熱情,洋溢的激情。教師要善于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悉心體會到教師的情感,并受到感染。教師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環境,就是一種教育因素。
二、課堂上的情感渲染
第一,語文教育過程應該是詩一般審美創造的心靈感應和情緒感染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教師會無精打采,學生會懨懨欲睡,要使課堂有聲有色,必須走師生情感交流之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真正進入語文文本,體味到語文原來是如此愉悅的一門課程。課本中的諸多作品,無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結晶,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體會,與作者交流,與文本交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領悟到“清塘荷韻”的靜美淡雅;“故鄉”的清靜悲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壯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的亡國之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沖天豪情……也唯有如此,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課堂洋溢著激情,讓學生忘身于課文文本展示的境界。如,教學席慕蓉的《鄉愁》詩時,采用了這樣一段開場白“生在故鄉,長在故鄉,沒有離開過故鄉的人,從沒有過‘鄉愁。可當你讀懂了席慕榮的詩后,你就會理解這濃郁的思鄉之情,這古老而悠遠的力量,從詩人心靈深處像潺潺的流水鮮活跳蕩,像清遠的笛,像朦朧的月,帶著甜蜜,揉著悵惘,這可親可醉的鄉愁呀!”這樣一渲染,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能很好地進入角色。其次,教師要以寬容的心態親近學生。在我們的教學中,難免有學生會與你有沖突,對你的教學有異議而產生抵觸情緒,這時作為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在溝通中理解,在交流中尊重,讓學生在曉知中明理,在激情中導行,要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誠心對待每位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弱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只要學生對老師有好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時時有真情的傳遞,處處有愛憎的體現。讓每一位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上展現出來,讓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情感宣泄的舞臺。第三,教師要善于運用課文文本中包含的真摯感情去叩擊學生的心靈,對課文入景入情,更主要的是指導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苯處熞龑W生真實再現并體驗人物的情感,提高生活感受力。如講讀《背影》一文時,教師入情地朗誦,班上的部分學生眼中充滿了淚水。而學習《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時,教師滿懷豪情的朗誦,又讓學生的情感變得激昂異常,全班齊讀的氣勢真如到了千軍萬馬的戰場。學習《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等富有戲劇性的文章,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齊表演,把人物的情感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地融入其中,走近語文,走進文本,真正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三、課外的情感延伸
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課下的情感延伸也不容忽視,其作用與效果甚至超過課上。延伸的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以下兩種:第一,談心。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因為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45分鐘,課堂中隱性的或顯性的問題來不及處理與協調,這就需要課下與這些學生作耐心細微的溝通與交流。第二,作業批改中的情感延伸與滲透。學生每天寫日記,每周寫周記,他們會把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去化解凝聚在學生心中的疙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另外,批改作業時,對學生作業中的優點給出贊美的批注,如“作業有較大進步”等字樣,這樣在情感上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尤其是對后進生的情感教育,對其好的變化給予鼓勵,讓他們在情感上,會覺得自己并不比別人差,從而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等人認為:知識可以改變情感,情感也能影響認知。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情感教學。語文教學是在學生的心田上,撒下情感的種子,春風化雨長成一片青翠,把我們的世界點綴得更加美麗。
激情成就夢想,語文教育應該呼喚情感的回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