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美艷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這也是語文課程落實“育人為本”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全面加強學習方法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高效課堂 學習方法 語文實踐
落實“育人為本”教育方針,構建新課標下的高效語文課堂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保障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了學生的主體能力。它能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充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參與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特別是改變了語文教學以老師的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在課堂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學生常常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新課程理念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三個方面特征既有各自獨立的一面,也需要有機結合和相機滲透的一面。獨立運用時可作為三種學習方式,能顯露出各自的優勢,融三為一時更能顯現教學的科學性、先進性、完整性。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自主學習探究獲取知識的樂趣。
一、注重學習方法教學,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教學是最根本知識的教學。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新課程強調必須徹底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之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的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結合新課程的科學思想和理論,我不斷地觀察、探索、實踐、總結,探討出由“放手自學”到“拓展消化”的學習主線,讓學生從理論學習逐步深入到實踐運用,引導學生由被動聽到主動學,最終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話》是一篇科學童話,選編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運用讀懂一篇課文的方法,基本上能自己讀懂課文,了解關于樹的科學知識,激發他們學科學的興趣。教師教學時可首先讓學生根據已學的漢語拼音知識和查閱工具書等讀準字音,了解字詞意,并依照“閱讀提示”,自己選擇學習方法,邊讀邊想,弄懂課文的基本內容;再次,教師結合課文采用對話的形式這一特點,適宜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分角色朗讀、個人摸擬對話、反復讀、講故事、表演等多種方式,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訓練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年輪、樹冠的形成過程和作用。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在課外開展“科學在我身邊”系列活動,讓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科學知識,講一講科學家的故事、科學童話,辦一期以介紹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手抄報,促使學生進行大量地進行課外閱讀、查閱資料等實踐應用的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情感。
二、樹立新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班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尋找疑點難點,最終通過研讀、深思、查閱、總結,從而自己解決疑難,達到自定的學習目標。同時,便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文設計形式多樣、靈活有趣、能開發學生潛力的作業,讓學生根據本人興趣、生活經歷和文化層次自主選擇答題,以消化恐固課文內容;還可以把課內作業延伸到課外,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自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根據文章內容、結構條理、訓練重點難點等有機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可以引導學生邊學習邊總結學習方法,然后在學習當中依此法去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從閱讀實踐中不斷感悟、領會,逐步了解掌握,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擁有自主學習的技能。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三、廣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文章內容、結構條理、訓練重點難點等有機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可以引導學生邊學習邊總結學習方法,然后在學習當中依此法去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從閱讀實踐中不斷感悟、領會,逐步了解掌握,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擁有自主學習的技能。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我緊扣“自主——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而進行設計,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整個學習過程分二步進行:(1)初讀課文,理線索。教師引導質疑,激發學文情趣;學生自讀,整體感知。(2)自主學習,談感悟。其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情真意切,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進行自主學習。我采用了抓段落,談感悟;抓句子,談感受;抓品讀,促感悟的方法,給學生時間讓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讓其反復閱讀,細品深味,再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讓其自選自讀自悟,顯現了自主與合作學習之功力。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得意想不到的知識與本領。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課堂的主導者,變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要從接受式學習變為發現式學習和自主者學習,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個人的才能和智慧,有助于學生學到獲取各種知識的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