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軍
【摘要】作者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平時教學中重視小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中的體驗,具體闡述了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一些做法,愿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進步。
【關鍵詞】閱讀教學 作文教學 教給方法 培養能力
語文學習是一門綜合性學習。它所涉及的范圍很廣,它既著眼于課內,也著眼于課外;它學習與應用并重;它注重點滴積累與領悟,更注重習慣養成;它強調讀寫,重視聽說;它講究方法,又似乎沒有定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非常注重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注重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與作文技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具體做法是:
一、閱讀教學具體做法
(一)鼓勵學生充分預習,整體把握教材
通過預習查找資料,弄懂字詞意思、理清文章寫作順序、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以備課上交流、匯報。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課前,我讓學生先了解三國的形成、鼎立、衰敗過程,了解曹操、諸葛亮、周瑜、魯肅的為人特點。課上同學們熱情高漲,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曹操用兵多疑,魯肅為人誠信,周瑜嫉賢妒能的性格特點分析得非常透徹。課后不少同學又捧起了《三國演義》,全班掀起了三國熱。
(二)帶領學生抓重點詞句,感受語言魅力
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讀、想想、畫畫、演演,運用多種感官體會語言含義,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探究語言規律。可以讓學生談談讀懂了哪些語句,你喜歡哪些句子,為什么喜歡,說說理由。
(三)引導學生積累內化,豐富寫作素材
結合語境的積累,結合情感的積累才易于被內化。因此,閱讀教學是促進語言材料內化的途徑。課文講完以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有感情朗讀或背誦,釋放情感,在讀中明意,讀中感悟,讀中吸收,并把好詞、段落積累下來。日積月累,詞匯豐富了,寫出的文章也就充實了。
(四)指導學生遷移訓練,進行寫作借鑒
這是閱讀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下一步讀寫知識遷移的一個起點。它猶如搭在“讀寫”之前的一個橋梁,讓學生跨過橋梁順利到達知識彼岸。
閱讀教學后進行仿寫、續寫,趁熱打鐵,讀寫遷移,是練習寫作的最好時機。如在教完《爸爸和書》后仿寫一篇《我的爸爸》,學完《爬山虎的腳》后仿寫一篇《仙人掌的刺》。總之,學完人物篇仿寫人物,學完景物篇仿寫景物,學一類,仿一類,讓學生有樣可照,仿得輕松,練得愉快。從學到仿,然后是創造寫,最后是學會寫,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二、作文教學具體做法
(一)培養學生觀察力,做生活的有心人
學生寫文章無從下手,往往是缺乏觀察,頭腦中沒有素材,對身邊的人、事視而不見。生活是寫作源泉,指導是寫作鑰匙,在學生寫作前,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方法。如看一幅圖,需要有一定的順序、抓重點,然后觀察。寫人物要抓住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等方面的特點進行觀察,用人物自己的動作、語言等展示人物性格。寫動物要從外形、生活習性、活動特點等方面進行觀察。寫植物要從莖、葉、花、果實的形狀、顏色、味道及用途等方面觀察。我曾經把花草、小動物、玩具等帶到教室,要學生按指導方法觀察。通過觀察,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養成了良好的觀察能力,他們才能處處留心觀察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寫出事物才會細膩、逼真。
如習作《我的家鄉》,我首先讓學生收集各方面與家鄉有關的信息,深入群眾,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風土人情、家鄉特色等。再讓他們在課堂上口頭講述,相互訂正后,學生便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進行語言整理成文。再如去觀察某個人,比如我的同桌、我的教師、媽媽等,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教師可以把握時機在課堂上公開鼓勵和表揚進步大的學生,這樣一來,學生作文寫作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在玩與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增加了對寫作的熱愛。這樣學生寫出的作文就不會千篇一律,而是趣味橫生,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鄉村情趣。
(二)學會組織材料
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后,我又叫學生圍繞中心去選材,思考選擇什么材料新穎而又有說服力。哪些材料不能突出中心,哪些材料需要重點寫、詳細寫,都要讓學生自己先想好、安排好。比如在教學生寫“一個熟悉的人”時,我先讓學生想好寫誰?然后確定中心,也就是想寫人物的什么性格特點?中心確定好之后,我讓學生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其他學生評說選材有沒有說服力,幫助不切題的那些同學重新選材。這樣長期訓練,學生就知道寫文章時,都要圍繞中心認真選材,避免文不切題、離題萬里現象的發生。
(三)通過不同形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有的學生會選材,但詞匯貧乏,寫出的文章也沒有吸引力,于是我就從說話訓練做起,每天早晨讓學生播放新聞,還可以對社會現象進行評說,有時也根據課文限定說話內容。天天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知識,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還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除每天口語練習外,我還定期搞故事賽、朗讀比賽。班級設立“圖書角”,讓學生在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激動人心的“書林”境界中養成廣聞博記、多讀、多思、多練的習慣。
(四)每日一練,堅持寫好日記
為提高一個人的寫作水平,寫日記是最好的方法。有句話“常說口里順,常寫手不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詞匯,學到了其他的寫作方法,就要把自己的一些所見、所聞、所感和所想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
要養成君子動口也動手的習慣,從一年級開始我就鼓勵學生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和自己想說的用一句話寫出來,逐漸到寫一段話,三年級開始,要求學生寫命題日記,擴大日記范圍,可寫人、記事、描寫景物、動物,心得體會等,幾類日記變換著寫以保持學生的寫作興趣。不僅如此,我還對學生的日記進行及時評改,發現好的予以鼓勵,并提供給全班同學評論或抄在墻報上供大家欣賞,并且我還經常評選優秀日記給予獎勵,學生的積極性上來了,寫日記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注重作文的講評
學生寫完作文,我嚴把修改關。記得魯訊先生有一句話: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我先讓學生自己修改,然后在講評作文時同學互評互改,最后拿出一篇典型文章同學一同修改,使學生的文章在字、詞、句、段乃至標點上更趨完善,提高習作質量。
總之,閱讀與寫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要同等視之,不可偏指,才能使小學生讀寫能力得到穩步提高。當然,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需要在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定會迎來收獲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