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延安市橋北林區國有林場管護體制改革實踐和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個人的建議,供決策部門參考。
關鍵詞:國有林場;管護體制;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S75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8
國有林場管護體制改革是市林業局2014年針對解決市直林業局管護力量不足、管護手段落后、管護站點設置不合理、管護機制不完善和管護效果不佳而做出的重大決策,也是為了克服森林資源管護區偏遠,巡山難;管護職工單體巡護勢單力簿,安全保證難;發現政府、企業、團伙行成的毀林問題制止、查處難的“三難”問題而采取的重要舉措。自2014年8月橋北林區開展了國有林場管護體制改革,目前已取得較大成效,資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本文結合延安市橋北林業局管護體制改革實踐,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和解決對策談一些看法,供參考。
1 改革的目的和內容
1.1 改革的目的意義
為了有效解決管護力量不足、管護手段落后、管護站點設置不合理、管護機制不完善和管護效果不佳的突出矛盾。通過實行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專業化的管護隊伍、現代化的管護手段、合理化的管護布局、科學化的管護制度和人性化的管護條件的森林資源管護新體制,以適應形勢發展對森林資源保護的新要求。
1.2 改革的主要內容
管護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森林資源管護目標,整合現有管護資源,優化管護布局,增加管護科技含量,健全完善管護制度,努力改善管護人員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提升管護水平和質量。
2 改革的總體情況
2.1 管護隊伍建設情況
按照隊伍建設專業化原則,根據工作性質和任務的不同,將林場職工劃分為管護、稽查、營林、管理等不同工種,組建了管護巡查隊、林政稽查、營林生產隊、綜合服務隊。目前全局職工總人數1122人,其中:管理人員178人,一線管護人員287人,林政稽查、生產、產業、退二線、請長假等657人,全部為國有職工;無聘用管護人員。
2.2 管護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全局原有管護站點26個,建設面積6235m2,共投資1003.8萬元。改革期間,管護站布局按照“近鄉鄰村、交通便利、方便管護”的原則,將基層原有的26個管護站撤并,保留了9個管護站、8個管護點(即巡護隊),共計17個站點,建設面積4764m2,投資864.86萬元。并且場部在原有會議室、食堂的基礎上新建了文體室、洗澡間等。目前管護配備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車、無人機、摩托車,其中:汽車20輛,投資253.44萬元;無人機13架,投資33.1萬元;摩托車11輛,投資5.18萬元。通訊監控設施配備有遠程監控系統7套,投資220萬元;GPS通訊設備9個,投資1.33萬元。
2.3 管護模式及管護效果
目前橋北林業局森林管護采取的管護模式主要有:分級管護(林場、管護站、護林員)、立體管護(無人機、視頻監控、實時抓拍、瞭望臺+護林員巡查)、分類管護(遠山設卡封禁、近山集體巡護)3種,其中:立體管護和分類管護屬創新管護模式。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轄區有林地面積、生物多樣性逐年增加,面對森林資源管護難度日益加劇的問題,橋北林業局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并結合森林資源管護體制改革采用了“遠程視頻監控”和 “無人機巡查”等高科技進行森林資源管護,并在其科技支撐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卓有成效的探索創新,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初步形成了橋北林業建設現代森林資源管護體系的思路和框架,大大提高了森林資源保護效率。
2.4 新技術應用情況
無人機巡航監控成為新常態。全局7個林場和中心苗圃及子午嶺保護區的3個管護站共購置無人機13架,無人機是一種以無線電搖控或自由身程序控制的不載人飛行器,在農業、環保、科考、救災方面得廣泛應用,但用于森林資源巡護、森林防火在延安市乃至全省尚屬首例。2014年12月25日,橋北林業局首次將“無人機巡護”加入到的資源管護隊伍中,大大減輕了管護隊伍的勞動強度。通過無人機巡護,將原來靠護林員騎摩托和步行2~3d才能完成的巡護任務,現在用無人機10多min就可以完成巡護,而且“無人機”飛的高度高,控制范圍大,尤其是在對地面巡護無法顧及的偏遠地段,通過“無人機”的監測,也可以輕松的巡護到。一旦發生火情,能夠及時發現監控范圍內的森林火災情況,迅速為救火隊提供準確的信息,縮短了森林火災的撲救時間。同時還具有及時發現其他危害森林現象的功能,如森林病蟲災害、非法侵占林地、亂砍濫伐、木材運輸檢查等,大大提高了森林資源保護效率;視頻監控網絡系統全覆蓋。全局3個木材檢查站及重點林區和子午嶺保護區共安裝監控攝像頭24個,與富縣采油廠13個監控攝像頭進行全面聯網,又在直羅、張村驛、張家灣分別建設監控半徑12km的監控云臺各1個;建立森林資源管護監控中心1個,實現了資源共享,目前監控中心可實現24h對林區主要路口和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控;資源管護日常派遣責任制有效落實。在國有林場管護體制改革完成后,按照管護體制改革要求不斷創新,在資源管護巡查隊集中巡查時,由資源管護巡查大隊按照管護區域劃分當天巡查路線,落實巡護任務,實行資源管護派遣責任制管理。各中隊能夠嚴格按照巡查路線逐一開展當天資源管護工作,資源管護工作得到有效開展。
3 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解決了工作難題,職工工作熱情提高
森林資源管護區偏遠,巡山難,管護職工單體巡護勢單力簿,安全保證難;發現政府、企業、團伙行成的毀林問題制止、查處難。“三難”問題一直是困繞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難題。改革后,變職工“單體”管護為“集中”管護,巡山交通工具林場解決,人身安全有保證,制止、查處林政案件力量增強,職工無后顧之憂,職工干部相互監督,加之集中管理后生活工作條件進一步改善,工作積極性普遍提高。
3.2 突出了工作重點,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林場巡山交通工具解決后,重點林區、易發生亂占林地的地段、易發生林木特別是柏木盜伐的地段,巡查、蹲點守夜的次數增多,巡查的質量增加。加之防火視頻監控的使用,林場無人機和紅外線抓拍儀的配備,職工有效出勤率提高,管護力度加大,在林區形成了森林資源的嚴管態勢,管護效果明顯提高。確保了森林資源安全。
3.3 方便了職工管理,管護成本得到下降
改革前全局有26個管護站,改革后只保留了9管護站,林場的基層管護單位縮減了65.38%,降低了管護運行成本,方便了職工管理,保證了管護經費的有效使用。
4 存在的問題
管護體制改革撤并管護站后,部分林場場部、站房不足,一些職工仍然住在原有的管護站,生產生活條件沒有真正得到改善。
管護面積較大的林場,管護巡查車輛配備不足,資源管護難以巡查到位,資源安全難以保證。
集體巡護安全問題有保證,但管護巡查車輛日常巡護費用加大,資金解決起來比較困難。
5 建議
繼續加強基層林業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遠程視頻監控及無人機巡查與森林資源管理、數字化辦公等系統無縫對接,這樣才能夠為現代林業建設提供必要的保證,林業才會真正地發揮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積極探索“互聯網+”模式開展森林管護,很好地解決森林管護中對森林巡護人員的管理問題。把森林資源宏觀管理、森林監控新系統融合其中,加大投資力度,更深層次整合資源和信息,使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的功能更加完善,促進該系統在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繼續加強管護站點管護用房、巡護車輛等基礎設施建設,使職工的生產生活及辦公條件得到根本性改變。
作者簡介:曹文成(1966-)男,延安林業學校林業專業,研究方向:營林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