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姣梅
摘 要: 德育教學是對青年中的中堅力量進行“做人”導向的重要又艱巨的工作,在學校素質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忽略德育教學,素質教育就無從談起。本文就德育教學中如何展開人文關懷進行探討,審時度勢,將人文關懷融入德育教學當中,促進人文精神和德育教學融合。
關鍵詞: 中專 德育 人文關懷 原則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
人文關懷中的人是社會主體的人,重視社會中的人的尊嚴感與價值性,是一種普遍的人類關懷,關心人的各種需求與自我價值實現,追求自由與人的解放,其中的人是現實的人。德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塑造學生的內在修養,是一種重要的專門教育活動,與社會活動有重要的現實聯系,擔負著對學生的現實行為進行引導與評價的重任,對人生意義進行正義角度的解答。在德育教學中加強人文關懷的訴求是思想政治工作應有的題中之意,是現實中需要特別加以強調的地方,對于學生積極人生觀與世界觀建立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雙重意義。德育教學中貫徹人文關懷對社會人文素養的促進、對民族人文的傳承,以及對國家科教興國、人才興國戰略的實施具有深遠影響。中專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應有的自由發展空間,同時注重其技能實用性的發揮,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與道德素養。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對學生現實的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德育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二、中專德育教學中人文關懷不足的原因
(一)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人文關懷素養不高
德育教育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自身的人文關懷素養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自身人文關懷素養并不是很高,因此無法保證在中專生中開展德育教育時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德育教學時展現的關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首先,教育對象方面,中專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如今的中專德育教學過程中缺乏互動,師生之間無法實現有效的思想交流和深入的情感溝通,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對待。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只是一味灌輸知識,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受教育的對象,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尊重,無法起到幫助和引導學生的作用。其次,從教育方法來看,思想教育過程中對中專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夠重視,工作方法不靈活,不重視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無法在情感和思想上使學生得到充分認識。傳統思想教育模式過于僵化,對當前學生的思想狀況無法深入了解,無法真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無法有效解決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惑,嚴重妨礙學生個性發展。
(二)不重視德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際效果
對中專生德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進行檢驗,最主要的就是看其效果。為了增強教育效果,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對教育方法和方式進行轉變,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但是有一些教育者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對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夠重視,為了取得較好的成績,不惜影響學生的學習和休息時間,對其進行高強度訓練,嚴重違背以人為本、注重過程、注重實效這一人文關懷的重要要求。通過這種方式不但無法改善學生的狀況,相反使學生負擔加重。
三、中專院校德育教學融入人文關懷的途徑
(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領導
學校應從教育改革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思想政治人文關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成立由黨委書記和校長為組長,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為副組長,黨政其他領導、黨委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有關技術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加強對思想政治人文關懷教育工作的領導,統籌協調人文關懷教育相關工作,制訂相關規劃,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組織開展評價考核工作,營造領導重視、社會參與、教師落實、學生接受的德育教學育人環境,不斷豐富和完善人文教育內容和方法。
(二)確立學生主體建構的目標理念
首先,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只有當人的主體意識增強、個性得到充分展現的時候,才能在為了滿足自身各種需要進行的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潛能,促使學生主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主要包括自尊自重、自強自立的自主精神,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勇于探索、敢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團結互助、積極合作的協作精神等。再次,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德育教學教學活動,開展對社會熱點問題分析討論、辯論演講、情景模擬等活動,培養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后,重視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培養學生的向善性、自主性等人格品質,這是中專院校德育教學人文關懷的重要使命。
(三)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
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監測、評估和預警工作,成立專門業務機構,負責具體咨詢、調研、組織、實施、反饋、評價及考核等相關工作。中專院校要將學生心態監測、評估、預警及處置納入學生生活全過程,新生進校就要開展心理健康測試,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匯總、歸納分析,重點關注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及時對他們進行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平衡、健康,避免學生不良心態聚集、惡變。學校要有意識地將心理監測、預防等滲透于學生課堂、社團活動、主題班會及團組織生活會中,促進學生自身心理健康。中專院校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納入中專素質教育,將其列入整體規劃之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名人論壇、現身說法,用鮮活的案例帶動學生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面心理問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四)增強教育者的人文關懷素養
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完善知識結構,樹立育人意識,增強人格感染力,培育人文情懷,以誠待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敞開心扉、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幫助受教育者化解矛盾、解疑釋惑。用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和充滿人情味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為根本出發點,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人文環境,引導學生在更高境界和更廣闊領域理解和領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義。創造性地運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細致地分析、巧妙地應對各種情況和問題。在教育過程中投入自己的真情,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精神世界的構建、自我價值的實現作為職業幸福感的目標。
總之,將人文關懷與德育教學相融合,對中專學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對推動國家進步和民族興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