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欽+馬金晶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立足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資源豐富的優勢,根據學校教學條件、學生年齡階段、氣候變化等科學安排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小學體育課堂,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 小學 體育教學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處于游弋之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為世人所淡忘。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到小學體育教學中,不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依托學校這片沃土,也為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創造條件。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及項目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指除了漢族以外的民族體育,綜合學界的觀點,大致形成以下觀點:首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各少數民族代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體育活動的總稱;第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在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流傳在我國各少數民族中的各類體育活動;第三,現已消失的古代體育項目,不屬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范疇;最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具有民族性、傳統性和體育性的活動項目。
通過對民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體育等相關書籍的整理,發現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謂豐富多彩,以云南省為例,除漢族外的24個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共計388項,15個獨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共計221項(表1),這些項目為小學體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三、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小學體育課堂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破解場地限制
在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供需不足學校,可以大膽嘗試將竹竿舞、苗鼓、武術、滾鐵環等帶有表演性和趣味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體育課堂。一方面可以輪流表演帶動其他學生觀看,防止課堂的散漫性,調節課堂氛圍。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表演和參與感知的欲望,從而達到“重在參與”、“健康第一”體育教學目標。
(二)因材施教,調動學生興趣
小學階段正是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階段,不同年齡的學生由于身體素質及心理狀況的不同,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符合各年齡段學生特點的體育項目。如在小學一至三年級體育課中,可以利用運動量不大、安全性高的打陀螺、踢毽子、滾鐵環、跳皮筋等游戲內容。而在四至六年級體育課中,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而且活動量較大的游戲,如舞龍燈、武術、高腳競速等項目,以游戲形式開展,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三)因天選課,避免天氣影響
傳統體育課堂往往在雨天由于缺乏教學內容,大多只能改為自修或下象棋、講故事等來應付。而地方民族傳統體育的扳手勁、苗鼓、花鼓等,對場地要求不嚴,可安排學生在室內比賽或輪流練習。春冬季節,天氣寒冷,為使學生能主動積極的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強但運動量不是很大的民間體育活動,如滾鐵環、打陀螺、跳繩、跳皮筋、踢毽子等項目。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小學體育課程中延伸,是對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綜合保障。在為學生未來發展創造條件的基礎上,為社會輸送體育人才也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霞.云南省15個特有少數民族體育資源庫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1:96-98.
[2] 張濤.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概覽[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2
[3] 歷娜,李穎俠,孟峰年.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學校體育的項群分類研究[J].新西部.2011,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