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超
摘要:貴州梵凈山東線旅游較之于西線開發較早,相關配套設施也較健全。為此貴州梵凈山西線旅游如何能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后發趕超、齊頭并進是研究的關鍵點,故以貴州梵凈山西線旅游資源情況為研究突破口,明確為何要大力對其加以開發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梳理出貴州梵凈山西線旅游發展現狀,這將為相關縱深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梵凈山;西線旅游;開發;現狀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2
梵凈山是銅仁市旅游開發的核心景區,位于銅仁市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總面積567平方公里。作為2013年“美麗中國”十佳旅游景區,2014年“中國十大生態旅游景區”而言,梵凈山東線(江口)索道的開通使得旅游人次呈幾何數上升。然而,梵凈山西線(印江)旅游較之于東線突飛猛進的發展顯得相形見拙。地處梵凈山西麓的印江,是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的核心板塊。東西旅游發展不平衡的態勢將直接影響到梵凈山文化旅游經濟圈的整體健康發展,為此梵凈山西線旅游之崛起便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有必要結合梵凈山西線旅游資源情況進行深入研究,以便于有效突破“東熱西冷”的旅游瓶頸,從而更好地推進梵凈山旅游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貴州梵凈山西線旅游資源概述
貴州梵凈山旅游資源稟賦豐富且獨特,西線旅游資源亦獨具特色。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全縣總面積196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總人口44.49萬人,聚居著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8個少數民族,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2010年獲“中國名茶之鄉”稱號、2011年獲“中國書法之鄉”、“中國蔡氏古法造紙藝術之鄉”稱號,2012年獲“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縣之一,土家族婚俗文化、印江獅子燈、苗族宗教習俗、土家族過趕年、印江儺堂戲、印江油紙傘、梵凈山團龍貢茶、土家紅棺葬、土家吊腳樓、風雨橋、文昌閣等歷史文化沿襲至今,可見其自然、民俗、佛教等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多樣。
(一)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
印江境內日照充足,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獨特的生態環境,為茶葉、食用菌、核桃、精品水果等營養健康產業奠定了較好的生產保障。印江縣于2007年起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茶產業發展,現有茶園面積37萬畝,投產茶園21.6萬畝,預計2016年茶葉產量達1萬噸,產值11.7億元。茶葉作為旅游饋贈親友的良品,茶產業的發展極大地為特色旅游產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印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茶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為打造游長壽谷、吃長壽宴、喝長壽茶、觀長壽樹、拜長壽老人等體驗旅游打下堅實基礎。世界上最高、最老、最大的紫薇樹——紫薇王,以及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名錄的珙桐都生長在梵凈山。梵凈山有黔金絲猴、熊候、華南虎、云豹、蘇門羚、大鯢等17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生活在梵凈山的鳥類占貴州省鳥類總數的40.19%。在梵凈山列入保護對象的動植物達40多種,被稱為生物資源的“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
(二)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31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1.8%。其中土家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74%,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6.78%,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8.2%,其他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0.28%。印江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其中獨特的民族飲食形成了一套外地無法復制的長壽飲食菜譜。印江的臘肉、酸玉荷、土司食品、貢茶、土家灌灌茶等亦是聞名遐邇,其土特產天麻、靈芝等中藥材也是養生保健之佳品。游客來到景區不僅能夠較好地領略當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也能全身心體悟梵凈山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除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最值得稱道的便是書法藝術。書法自古以來能陶冶情操,以書法文化元素為基調有利于旅游生態發展理念的推進。土家族神秘的儺文化與巫文化,也呈現出原始古樸的特有魅力。
(三)古老悠久的佛教文化
梵凈山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其諸多景點如太子石、萬卷書、說法臺等都與佛的傳說相連。在印江縣彌陀寺遙望梵凈山,金頂所呈現的便是一尊巨大的彌勒像。梵凈山自古便有“天下名岳之宗”的說法,前來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據清代《梵凈山茶殿碑文》記載:“數百進香男婦,時來時往,若然市井”。由此可見,西上梵凈山拜萬米臥佛、攀金頂早已有之,而今成為一種旅游方式也是其價值的重塑。梵凈山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觀資源主要包括古廟遺址、碑石和摩崖、古橋、洞穴、奇峰經石、云海波濤、佛光幻影、山花紅葉,2004年、2010年先后兩屆“中國梵凈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得以成功舉行,使得宗教界、學術界一致認定梵凈山是中國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和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召開“中國梵凈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生態文明、生態文化成為開發梵凈山旅游的主旋律。梵凈山是一個集人文,民俗、生態等文化資源的旅游勝地,故而有必要對貴州特有民族文化進行傳承、演繹和豐富。
二、貴州梵凈山西線旅游開發原因
貴州梵凈山西線旅游之所以需要大力開發,除了以上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待挖掘。同時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深入實施市委市政府“四化同步”戰略,積極推動大生態、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貴州梵凈山東西線旅游發展也應當力爭齊頭并進。
(一)區域文化特色有待凸顯
針對東線“佛教文化園”,西線實則也具備良好的生態文化、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文化與佛教文化資源,甚至其紅色文化也是值得稱贊的優勢資源。其瓶頸在于開發理念方面還有待優化、未能規范打造集土家文化、紅色文化、長壽養生、休閑度假體驗為一體的獨有特色。如何使觀賞性開發向文化體驗開發蛻變是當前值得深思的,唯有區域文化特色得以凸顯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體驗駐足。
(二)優越的氣候景觀。天然氧吧梵凈山位于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過渡地區,屬濕潤性季風山地氣候區。6月至8月是避暑旅游的理想地,冬季寒冷時段不連續,利于觀雪景、賞霧凇。其中,“梵凈佛光”等級別景觀景象也令人向往。優越的氣候景觀是其最為寶貴的財富,一年四季均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美景,體驗到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好心境。
(三)具有深層次開發的潛力。從旅游發展潛力角度而言,梵凈山存在著巨大的旅游發展空間。梵凈山地區分為中心景區(梵凈山)和外圍景區(梵凈山附近各縣市的風景區),梵凈山西線的發展有利于梵凈山旅游資源深層次開發和不斷向周圍輻射式開發取得更好地效果。各景點的大集中、小分散將有利于分流游客,人居環境亦能得以優化,同時能較好地促進各縣市利用該客源市場發展當地經濟。
(四)景區整體接待能力有待提高。2015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梵凈山景區游客“爆棚”,這也為如何有效提高梵凈山景區整體接待能力提出了挑戰。梵凈山被納入5A級旅游景區后備名單,其生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公廁、游步道、標識標牌、防護設施、路椅、觀光步道、觀光車、觀景臺等設置都應跟上景區發展與游客需求。梵凈山西線旅游得以進一步開發,可以讓慕名遠來的游客多一種選擇多一份體驗。立足梵凈山實際,加快西線建設步伐,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游客得到必要的分流,緩解梵凈山東線的接待壓力。
(五)區域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尚需完善。雖然銅仁鳳凰機場、梵凈山東線索道、渝懷鐵路、梵凈山環線公路、印秀高等級公路、江口——黑灣河二級旅游公路、杭瑞高速、正在建設的印江縣城到護國寺的快速路,均為游客快速進入景區提供較為便利的交通。但不得不正視的是近幾年梵凈山西線因洪災而封閉修復導致景區暫停營業的事件頻發,這從側面反映出印江西線交通網絡尚需不斷完善的訴求。對于投入使用的道路要做到按時定期維護,防微杜漸以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西上梵凈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余。曾幾何時西線成為徒步的最佳選擇,提高梵凈山西線山門到主干道的道路等級,在此基礎上加快栗子園水庫、偏巖水庫西線索道建設,將便于游客進得來出得去。
(六)扶貧攻堅的需要。通過旅游扶貧工作的開展,江口寨沙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金融扶貧鄉村旅游產業示范村”、“中組部黨建工作組專題調研點”、“貴州省100個文化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云舍被列入國家旅游局鄉村旅游數據監測直報點。由此可見,旅游業作為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起著不可限量的作用。江口取得以上成績與梵凈山東線景區帶來的輻射效應不無關系,地處西部貴州的印江有必要乘著旅游發展的東風乘風破浪。只有在學習與借鑒的基礎上,提升旅游品質,抓好文化旅游、景區建設,辦好旅游節慶,才能真正成功打造旅游扶貧新業態。
三、貴州梵凈山西線旅游開發的現狀
首先,梵凈山西線旅游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生態文化、民俗文化與佛教文化等方面如何凸顯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相關工作做得還有待改進。梵凈山因地處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之處,三縣多元的文化特色,其原始的傳統和習俗等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旅游資源。因此對于文化內涵的挖掘還應當更加深入,要突出打造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旅游產品。盡可能地讓游客對梵凈山西線旅游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到此一游。讓快旅快游向快旅慢游轉變,以期使得觀光游升華為體驗游。
其次,對于優越的氣候景觀而言要因勢利導的加以良性運用。對于古樹木、珍貴植被、珍稀動物要進行保護,切忌為了眼前利益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近年來在開發與保護之間關系的處理上做得較好,能在利益與環境的博弈中明確環境的重要性。對于重要景點、旅游線路均由專人管護,設有醒目標志和污染物處理點,對于突發事件的發生,也有專門配備急救人員,但還需制定應急預案,指定疏散路線,特別是對6月至8月雨季過程中雨量偏大的情況要早做安排,避免景區正常經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
再次,面對深層次開發的潛力要做好規劃與宣傳。梵凈山西線旅游資源潛力巨大,但其開發一直以來也存在著無序性、差異性、重復性等特點。旅游業能帶來經濟收益,當地村民也紛紛自發地從事旅游業相關的行業以改善生存條件。對于民宿、農家樂、旅游產品、導游等涉及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旅游工作這些景區周邊的村民都有涉足,也因其未參加過培訓與學習以至于經營理念及個人素質都有所欠缺。梵凈山西線雖然亦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目前在宣傳推介方面力度不大,知名度不高。只有想方設法將這些豐富的自然、人文、佛教旅游資源宣傳推介出去,讓更多游客了解印江,來到印江,梵凈山西線的旅游才能舊貌換新顏從而取得蓬勃發展。故而梵凈山西線景觀布局與建設,應當在規劃的基礎上加以開發,在加大宣傳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梵凈山西線知名度及游客對其認可度。
第四,梵凈山景區接待能力近年來有所提高,但還有提升的空間。梵凈山所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民間文化十分發達。游客在旅游的同時,親身體驗梵凈山景區的民族文化、佛教文化,帶動民族文化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宣傳梵凈山景區的作用。但面對梵凈山景區爆棚這樣的情況而言,反映出國慶黃金周期間景區接待力尚需加強。游客來了卻因為人滿為患而無法賞心悅目的進行閱覽、體驗,這是讓人非常遺憾也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為此對于人員的培訓、景區的建設、智慧旅游的運用、硬件條件投入的增加等等,都是提升梵凈山西線接待力的關鍵。
第五,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立體化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這對于世界各地游客來到梵凈山提供了應有的便利。目前梵凈山西線的旅游設施較之于以往已有所改造,但尚需不斷完善和提高。
第六,扶貧攻堅是旅游業最大的作用之一。而在促進當地利益相關者收益取得一定增加的同時,也要注重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旅游業能幫助景區周邊村民脫貧致富,然而梵凈山西線旅游在招商引資方面還要加大力度。特別是民居的改造,以及景點景觀的建設都要配套。要在金融扶貧、轉向資金投入方面有所側重,讓當地旅游從業者在相關部門的領導下能大大地施展拳腳。
綜上所述,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深入實施“四化同步”戰略,積極推動大生態、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貴州梵凈山西線及其東線旅游發展應當力爭齊頭并進,爭取早日實現梵凈山東西線的“比翼齊飛”。
參考文獻:
[1]翁桂蘭.貴州省梵凈山地區旅游資源開發設想[J].經濟地理,2000,05.
[2]陳龍.初探梵凈山旅游開發新模式[J].城市旅游規劃,2014,07.
[3]張明,張寒梅.梵凈山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開發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5,01.
[4]于飛.試論梵凈山佛教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可持續運用[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5,02.
合同編號:14ZC040,貴州省人文社科自籌項目“梵凈山西線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