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對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頻繁的交往。但由于兩國的社會制度不同,國情也有很大差異,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研究兩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探索其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帶有普遍規律的東西,借鑒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以利加快和深化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
關鍵詞:中國;日本;高等教育;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98-02
教育是一種人類社會的共有現象,是社會賴以生存、延續和發展的必備條件,高等教育亦然。研究日本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歷史脈絡,探索其成功的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具有參考和借鑒作用。本文將從四個時間段來比較中日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高等教育制度的確立
(一)鴉片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中國高等教育的初步發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就出現了一批培養外語人才和軍事技術人才的專門學校。它們不同于傳統封建教育機構,不是培養作為各級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養通曉各國語言和技術的所謂“藝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和1867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1895、1896和1898年分別成立的天津中西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大學的雛型。20世紀初,清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全國性學制——《癸卯學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時間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是理論層面、制度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彌漫著一種濃厚的“以日為師”的氛圍?!豆锩畬W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條文也幾乎與日本學制中的相關規定一致??梢哉f,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是以日本為模式的。
(二)20世紀初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確立。日本近代高等教育與我國同樣,發軔于19世紀末葉。1877年4月12日,日本歷史上第一所近代大學———東京大學。日本教育史學者大久保利謙認為,東京大學的成立是日本“近代大學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可以看作是最早出現的歐美型大學”。1886年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個大學法令———《帝國大學令》頒布之后,東京大學改名為東京帝國大學。《帝國大學令》的頒布不僅標志著日本國立大學的正式產生,而且確立了以國立大學為主干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1879年頒布的《教育令》對大學與專門學校的定義作了明確的規定。1905年時已經有專門學校50所,從數量上講,專門學校是20世紀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所以起步較晚,是與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制度及其淵源文化密切相關的。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即實行文明開化運動,求知識于世界。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從1872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確定了“富國強兵”的政策,把教育看成是每個公民應負的責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一躍而列于世界強國之林,與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所推行的新教育有密切關系。1917年內閣成立了“臨時教育會議”,對各個時期的教育情況進行審議。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加速發展。
二、世界大戰期間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1912-1927北洋軍閥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幾年間,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時期。民國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另外,蔡元培以德國高等教育為模式對北京大學進行深刻改造的同時,另一所國立大學——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南大學迅速崛起,成為與北京大學南北呼應、交相輝映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鎮。
(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高等教育的曲折發展。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之后,在日本政府的軍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1938年《國家總動員法》的實施為開端,日本社會逐步走向全面軍事化,學校也不例外,因此,日本戰敗以后,被染上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學校必然成為改革的對象,打破舊的軍國主義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民主的教育制度就成為戰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出發點。雖然同屬于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國,但在高等教育上的發展卻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中國高等教育在艱難的環境中依舊保持穩步發展,而日本的高等教育卻因為戰爭的影響沒有受到重視。
三、戰后高等教育恢復發展時期
(一)戰后中國高等教育曲折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幾乎重復了半個世紀以前走過的路徑,即學習、借鑒的目標單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蘇聯為榜樣。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間,我國高等院校共聘請蘇聯專家861人,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在高等教育部擔任顧問。在這些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對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調整。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對私立學校的接辦改造、教會學校的取締和院系調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對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體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蘇聯為模式的高等教育體制形成并確立。
1957年以后,由于中蘇關系的惡化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走上了一條摒棄一切外國“模式”,復歸“傳統”的道路。20年間,經歷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大躍進”。之后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而進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調整。
(二)戰后日本“新制大學”體制的形成。二次大戰結束之后日本經歷了一個美軍占領時期。在這一時期,美國占領軍通過日本政府對日本實行間接統治,因而美國的民主思想、治國理念等對戰后日本社會改革產生了直接、深刻的影響。教育領域當然也不例外,美國對戰后日本大學改革之影響主要通過民間情報教育局和美國教育使節團這兩個組織機構及其由它們提出的有關政策性建議與報告,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第一次美國教育使節團報告書。
根據美國教育使節團及民間情報教育局的建議與指導而展開的戰后日本教育改革是以法律制訂為先導的。在戰后成立的一系列教育法律中,1947年頒布的《教育基本法》無疑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教育基本法》的制訂實現了日本教育在指導思想及理念上的兩個根本轉變,即由戰前的“敕令主義”轉為戰后的“法律主義”,由戰前的臣民教育轉為戰后的國民教育?!秾W校教育法》對戰后日本的學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確而又具體的規定,它的要點在于按照美國模式建立起“6·3·3·4”的學校教育制度?!督逃痉ā放c《學校教育法》制訂之后,戰后日本大學制度改革進入實施階段。戰后日本大學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成立“新制大學”,即將戰前多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統一為一種類型的大學。
四、20世紀末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改革開放后中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高教進入第二次大發展時期,高教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高教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勢頭。1980年我國建立了自己的學位制度,這是中國高教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標志著中國高教開始進入獨立自主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教育的新階段。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教育。1988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又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鞍倌甏笥?,教育為本”,《人民日報》1993年2月27日的專題報道,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指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公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是我國高教事業發展和改革的依據。截止到1993年,中國共有國家教委認可高校1056所,其中本科院校625所,??茖W校431所。
(二)高速經濟成長期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戰后的日本經濟從50年代后期開始,特別是60年代在政府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的指導下,進入了一個高速成長時期。1971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今后學校教育綜合擴充整頓的基本施策》的咨詢報告,被稱為第三次教育改革。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自本對教育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教育改革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次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對戰后以來執意追求實惠的價值觀進行反思,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確立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完美個性的人才,在時間系列上把教育擴展為終身教育的目標。同時,也在國內開展了基于憲法、教育基本法,爭取充分發展民主教育而反對中教審路線的運動。經過戰后幾十年特別是高速經濟成長期的發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高等教育大國。199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達到1162所,在校學生人數為263.2萬,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36.3%。
五、兩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差異對我們的啟示
通過上面簡略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中國高等教育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經歷了那么多次的轉換,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歸根到底這是受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所制約。如果我們把一個世紀作為一個歷史過程考察,又會發現,百年間,我們在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似乎走了一個大圓圈:被迫開放(無意識的泛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單一的價值取向——封閉——主動開放(在世界范圍內博采眾長)。雖然日本高等教育幾乎與中國同步發展,但在21世紀的今天日本高等教育遠遠優于我們,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為日本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為日本經濟發展做了強有力的后盾。
歷史證明,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博納其他國家的精華,這是因為,高等教育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知識文化的重要傳播場所,作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受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國情所制約,也要受高等教育本身發展規律的制約。不能以強調本國情形的特殊性為由而拒絕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能以標榜追趕世界潮流為借口而置本國國情于不顧,這是我們回顧和總結這段歷史所應深刻記取的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1]方惠堅等.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清華大學發展研究報告(2000)[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彤等.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可持續發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楊晶(1992-),女,漢族,常德人,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