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芬 程夏菲 葉詠
摘要:對于科研院所而言,創新文化是有利于開展創新活動的一種氛圍,對提高單位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結合珠科院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效來談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的體會。
關鍵詞:科研院所;創新文化;探索;體會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2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源泉,創新是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建立單位創新體系對提高單位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文化是文明的象征,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創新文化是一個科研單位的生存之根,科研院所必須不斷促進創新文化的建設,才能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一、創新文化建設的內涵和作用
(一)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的內涵
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相關的文化形態。它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對創新的作用;二是如何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對于科研院所而言,創新文化是有利于開展創新活動的一種氛圍,是科技活動中產生的與整體價值準則相關的群體創新精神及其表現形式的總和。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分為外在文化和內在文化。內在文化就是觀念文化,外在文化即是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為制度文化提供實現的思想基礎,制度文化又使觀念文化有了社會載體。兩種文化從不同的方向作用于創新活動。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就是觀念文化與制度文化的建設。
(二)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的作用
創新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科研院所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建設良好的科研環境,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對于激勵和培育創新思維、造就創新人才、做出創新成果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全面提高整體創新能力的有效保證。
二、創新文化建設的探索實施
(一)創新文化建設的主要歷程
20世紀90年度末,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在水利科研機構改革中錯失了成為國家級科研機構的機會,致使在珠江流域片內科研地位明顯降低,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導致我們在社會市場以及水利行業內爭取科研項目減少、經費短缺,人心不穩。在這種內外交困的環境中,如果我們還因循守舊,不要說發展就連生存都成問題。在這危難時機,我院認真分析行業內外形勢,積極轉變觀念,大膽改革創新,努力探索創新文化建設,逐步走上穩定發展道路。我院的創新文化建設探索主要包括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創新兩個方面。
1.觀念文化建設
觀念文化是影響創新活動最主要的東西,它是創新的內在動力。觀念文化中所包含的信仰、理性、價值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決定了人的活動是否能夠“創新”,它表現為人們對創新活動的態度。
2000年,面臨項目少、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管理不到位的困境,我們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及“有序、和諧、高效”的管理方針。發展戰略和管理方針這兩個觀念文化提出后,我們用會上強調、張貼宣傳、院刊討論等多種方式對員工進行宣傳教育,著力于職工思想觀念的改變。觀念文化的建設對我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市場開拓為例,自從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來,在院黨委積極倡導和率先垂范下,職工們從吃大鍋飯的觀念中解放了出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把目標投向了市場,市場開拓深入人心,全院上下形成市場開拓的濃厚氛圍。科研生產形勢發展良好,科研項目和經濟效益一年比一年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加強,職工收入明顯改善。
在觀念文化建設上,我們弘揚創新精神,營造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把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出了“敬業報國、服務水利、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珠科院精神。在援藏計劃、博士服務團、汶川救災、西南抗旱中,我院職工活躍的身影,正是珠科院精神的詮釋。
2.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指創新活動時的社會環境,它是創新活動的外在動力。適宜創新的制度文化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制度文化,具有寬容的、寬松的特點。在制度文化建設上,我們在人事制度、體制機制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
我們堅持以人才為基礎的發展戰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2003年開始,在編制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創新了人才引進方式,大膽采用了人事代理制度。人事代理人員與在編人員實行同工同酬、在崗位競聘、干部任免上具有同等的權利。在崗位聘用上,我們實行低職高聘和高職低聘、不拘一格選人用人,建立起重能力、更重績效的多勞多得的用人機制。在干部任免上,我們打破事業單位傳統的單一任命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競爭上崗機制。此外,院還建立了項目津貼制度、兼崗津貼、首席專家津貼、市場開拓津貼等靈活多樣的輔助分配機制。通過人員聘用改革與分配制度改革,激發和調動了廣大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優化了人才隊伍結構,加強了人才隊伍建設。
2005年4月,經水利部批準更名成立珠江委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院下設研究所,所下設研究室。我們秉著“有序、和諧、高效”的管理方針,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促進了科研的發展。在內部管理上,開展“現代化管理”大討論,努力實現從“小農經濟”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強化各職能部門的職能和服務范圍,建立健全了行政、科技、財務、人事管理等制度,新制定和修訂了職工請假、科研報告審查、基本建設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室主任崗位職責制度和所長崗位職責制度,使各項工作責任到人,制度到位。在項目管理上,制定項目負責制,并根據市場經營發展需要,多次修訂項目分配管理辦法、科研管理機制等,極大提高了職工市場開拓意識和拓展科研市場的積極性。通過規范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和完善經營機制,目前珠科院已基本建立起了“院、所、室”三級管理體制,逐步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
(二)創新文化建設的成效
1.創新文化建設提升了科研實力
經過多年在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創新,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我們取得了一系列大踏步的發展。幾年來,珠科院在流域綜合治理、珠江河口治理、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環境保護、水土保持、水利高新技術、流域管理和防災減災等領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多次榮獲大禹水利科技二等、三等獎,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
2.創新文化建設促進了人才隊伍建設
在創新文化建設中,我們通過人事代理制度、聯合培養研究生、外聘院士和專家教授及學科帶頭人、人才租賃等途徑吸納了大量人才,使院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結構相對合理。目前,現有科研技術骨干300余人,高級技術人員100多人,碩士以上學歷200多人,培養了多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水利5151人才首席專家、青年科技英才,具備近20個水利專業方向研究能力,科研隊伍整體素質有了大幅提升。
3.創新文化建設開創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創新文化建設,推動了院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進步、協調發展。通過努力我院連續十幾年年保留了廣東省直機關文明單位稱號。榮獲全國水利系統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水利系統辦公室工作先進集體、、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工業系統“創建學習型組織”活動先進組織稱號、廣東省工業系統“先進職工之家”稱號等等。院內水環境研究室榮獲廣東省工業系統“南粵女職工文明崗”稱號、水土保持研究所(遙感技術中心)獲得了全國水利系統學習型標兵班組稱號。還有院內職工獲得獲得廣東省工業工會女職工能手稱號、全國職工創新能手、全國創業發明任務獎等。
三、創新文化建設的體會
(一)統一思想、組織到位是前提
創新文化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有著先進文化的科學內涵和核心內容,對我們研究院創新文化建設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 單位領導在工作中深刻地體會到,創新文化對研究院的創新工作,就如同大廈的基石和支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院領導的帶頭學習下,全院職工形成了共識,即先進文化凝聚力量,先進文化樹立品牌,先進文化創造效益,先進文化是促進第一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是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的精神支柱,是促進院團結穩定的基本保證。
為使創新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我們首先在組織上進行落實,成立了由院長書記直接主管,黨辦具體負責的研究創新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各副院長具體落實各分管研究所處的創新文化建設工作,確定創新文化建設的責任制和檢查落實制度。同時,制定了研究院的創新文化建設工作的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了具體的落實保障措施。并緊密結合各研究所處的知識創新工程的不斷推進和科研工作的活動進程,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
(二)以人為本、創新為魂是關鍵
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必須以人為本、以創新為魂,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就是要為創新主體營造一個適合創新特征,符合創新規律,從而實現創新的良好環境。
廣大職工是我們研究院創新文化的主體,既是創新文化建設者,又是創新文化受益者,是創新文化建設中最積極、最活躍的重要因素。在創新文化建設中,我院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保證職工在創新文化建設中的主人翁地位,號召全體職工積極踴躍參加院的創新文化建設,調動職工參加創新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全體職工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維、新的方法為院的創新文化建設獻計獻策,使我院形成人人關心創新文化建設,人人參與創新文化建設的生動活潑的良好局面。
(三)查找問題、對癥下藥是良策
通過創新文化的建設,院科研能力和經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項目不斷增多,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存在的問題:我院具有影響力的自主知識產權不多,獲得國家科技部、水利部的科技獎項不多,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仍缺乏對珠江流域有著深入研究、能宏觀把握珠江流域水問題的專門人才、缺乏學科帶頭人;員工對基礎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不夠,市場與基礎科研的矛盾仍然存在。
創新文化建設需要在改革的進程中發現總結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繼續完善。創新文化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有盡頭,我們只有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開拓眼界,轉變觀念,大膽創新,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實踐和檢驗,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提高水平,走出一條真正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