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摘 要:本文利用讓·梯若爾的公司治理理論,通過分析項目融資過程中的投資門檻、代理成本、私人收益等問題,說明,想要獲得外部融資必須提高創業者的“聲譽資本”,主動降低卸責獲得的私人收益,使自己成為一個“靠譜的借款人”;同時,還要接受投資人苛刻的融資條款,放棄一部分甚至全部項目成功收益,接受投資人的監督,配合投資人做好經營管理制度和財務制度。
關鍵詞:中小型科技企業;約束激勵;代理成本;融資策略
一、引言
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初創型中小企業都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這種“缺口”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其中的科技型企業,進而影響了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產生這一“缺口”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投資人與創業企業之間巨大的信息不對稱。
本文利用讓·梯若爾的公司治理理論,通過分析項目融資過程中的投資門檻、代理成本、私人收益等問題,說明中小型科技企業,尤其是其中那些沒有任何自有資產的小企業,能否通過外部融資,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二、基本模型
(一)基本假設
假定某創業者有一個需要固定資產投資為I的項目,該創業者擁有的初始資產A,A
假定項目成功的概率為p,并且產生R>0的收益,該收益由創業者和投資人(放款人)分享,其中投資人分得R1,創業者分得Rb;如果項目失敗,收益為零。此外,創業者有可能盡責,也可能卸責,若創業者盡責并且項目成功的概率為pH,此時創業者沒有私人收益;如果創業者卸責,并且項目成功的概率為pL(pL 再假定,只有在創業者盡責的情況下,項目才具有正的凈現值,即pHR>I-A;如果創業者卸責,即使包含了私人收益,項目的凈現值仍然是負的,即pLR-I+B<0。 (二)激勵約束機制 首先,投資人的零利潤約束為pHR1=I-A,此時投資人從該項目中獲得的收益的數學期望等于出資額,投資人利潤為零。 為了確保創業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盡責,投資人給出如下激勵機制:pHRbpLRb+B或ΔpRbB,即創業者盡職獲得收益的數學期望大于創業者卸責獲得總收益的數學期望。那么此時,投資人在項目成功時能夠獲得的最高收益為R-BΔp,于是預期的可保證收入為pH(R-BΔp),因此,創業者要想獲得貸款,必須使得投資人從項目獲得的可保證收入大于投資人的出資額,即pH(R-BΔ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