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琴
摘 要: 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活動是最重要的,作為孩子的起步階段,如果基礎打得不牢固,對于以后的學習就會是很大的挑戰。語文教學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壓力,如何讓學生充分理解閱讀的含義,通過小學語文閱讀不斷提高語文素養。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現階段我們需要抓的重點。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策略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一直是教師重點抓的內容。在新課改的大力推動之下,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也做了新的調整,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養,是現階段需要抓住的重點問題。在現行的閱讀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一一克服,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快提高。
1.小學閱讀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1.1單一的教學模式。
現階段教學仍是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往往通過灌輸式的教育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學生對于老師講解的內容只能被動接受,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主動性較差,往往更依靠老師的講解,忽略主動學習。
1.2相關教材較少。
對于適合學生的閱讀教材一般只是課本,相對應的課外教材較少。雖然以課本作為教材使用比較專業與權威,但是課本上的內容大多是固有的模式,距離現實生活較遠,與學生的實際脫軌。老師在課堂講解過程中,如果只是針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則會讓學生產生枯燥的情緒,進而對語文閱讀產生厭煩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2.實例分析現階段的閱讀培訓
為了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地獲取相關知識,以下是三個具體的閱讀實例,進而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2.1引入小故事,讓學生參與其中。
對于一些固定的語法,小學生往往很難理解。但是對于小故事的引入,學生往往能夠產生很濃厚的興趣,這樣就容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被動語態,這一時態對于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引入相關的小故事,在故事中反復講述被動語態,就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通過學生之間的對話練習,模擬小故事中的情節,深化被動語態。這樣學生對于閱讀理解中的一部分知識就能更好地掌握,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2自主學習,自己組織語言。
閱讀的來源是寫作,讓學生更多地進行寫作,掌握寫作的相關思路,進而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有利于提高寫作素養、文學素質。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將平時生活中的細節與課堂相聯系,讓學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小的故事。充分明白閱讀的來源是生活,進而對閱讀產生興趣。
2.3合作學習,分組討論。
每一個人對閱讀中的同一句話都有不同的理解,讓學生分組討論,對于一些閱讀中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這樣可以從多個角度剖析文本,引導學生合作思考。學習的重要目的是理論聯系生活,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這種小組討論模式可以發散學生的閱讀思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強化小學閱讀能力的方法
3.1以理論為導向。
教師在教學時不能摒棄這些閱讀的固有理論知識,在授課時要以此為原型,講解閱讀知識。通過對閱讀文種的不同類型進行分類,分門別類地進行講解,讓學生更快地了解某一類型的閱讀材料,做到批量學習、批量消化,并且不容易遺忘。
3.2培養興趣。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前提條件,老師在授課的時候盡量選用快樂教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理念,可以通過故事、小組的方式,將閱讀與游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發現閱讀的樂趣。
3.3互相合作識字。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讓學生自主結成小組的形式,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將閱讀的內容一起學習,利用每一個人的思維,形成思維碰撞,最后尋找出最好的、最適合的思考方法。
4.結語
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來說,單純依靠老師對知識的灌輸,很難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同時也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創新閱讀方法,爭取選擇最簡便的方法,達到較高的學習效率。另外,小學閱讀教學關乎整個學生生涯的語文學習,這個階段閱讀能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和家長都不容忽視,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
參考文獻:
[1]鄭國民.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改革[J].學科教育,2003(4):1-5,10.
[2]王永成.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新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3(2):103.
[3]周雪娟.小議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4(3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