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靜
摘 要: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師構建和實施的教學模式,要更注重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特性的展示和利用,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技能的培養,更注重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更注重課堂教學結構環節的優化。作者論述了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互動性、探究性、創新性、指導性等“四性”。關鍵詞: 新課改 初中數學 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在學校學科教育教學中的落地生根、開發結果,對學科課堂教育教學提出了更豐富和現實的目標和要求。作為課堂教學重要推動力量的教學活動模式,在新課標下與時俱進地發生了新的變化,構建和實施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特性的展示和利用,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技能的培養,更注重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更注重課堂教學結構環節的優化。數學學科作為基礎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階段數學學科教學進程中具有重要功效。教師構建和開展的教學模式應緊扣課改目標要義,聯系課堂各個教學要素,生動展示和呈現互動性、探究性、創新性、指導性等“四性”。
一、體現互動性,師生之間深入交流起來
課堂教學中,教育運動發展學認為,其進程是運動、發展和前進的實踐過程。在此課堂進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圍繞共同目標和相同要求,進行深入、深刻的交流、探討、討論等雙邊特點鮮明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師與生之間進行語言交流思想碰撞。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方式時,要利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特性,將初中生學習群體的主動性、能動性調動起來,設置具有互動意義的教學內容,組織和引導初中生進行新課內容或數學案例的雙邊探討活動,以此增強課堂教學的“動感”,提升課堂教學的雙向特征。
如“三角形的三邊性質”一節課教學中,教師圍繞“認清和掌握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這一教學任務,組織初中生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互動教學活動,設計出“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活動,組織初中生進行動手探究和師生討論、生生討論的雙邊互動教學活動,在動手測量三邊長度、研究討論三邊關系大小、歸納三邊之間關系等實踐進程中,實現對三角形三邊性質的有效掌握,既展現了主體地位,又增強了教學效果。
二、體現探究性,主體實踐能力錘煉提升
問題:如圖所示,現在要測量一塊四邊形的地ABCD的面積,通過測量得到三條邊AB、BC、CD的長度分別為26厘米、10厘米及5厘米,在頂點B和C處測得AD的距離分別為10m、4m,求這塊四邊形地的面積。
學生解析:該問題是關于求不規則的多邊形面積的,要求其面積,運用梯形面積直接求不可行,需要通過割補的方法予以求證。
小組合作探析:通過對問題條件的分析及給予的圖形研習,可以作適當的輔助線把它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梯形,然后利用這些較熟悉的面積公式計算任意多邊形的面積。
教師指導:在解答有關幾何圖形的問題中,常常需要用代數知識,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列方程時又需要根據幾何中的定理,提醒學生注意數形結合這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生共同合作,回顧解析過程,總結解題思路,歸納得出解題策略。
上述數學問題教學環節之中,較好地體現和展示了初中生課堂之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時鍛煉和培養了初中生的數學探究思維能力,對初中生群體的數學能力素養提升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課堂教學方式,構建課堂教學模式,都必須堅持學習能力培養第一要務的教學理念,將課堂作為錘煉主體實踐能力的主戰場、主陣地,通過有效探究載體的搭建,有效探究活動的組織及探究解析過程的指導等活動,為初中生提供實踐探究的廣闊天地和解析思維的有效方法論,推動初中生在學習能力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三、體現創新性,教學內容更加貼合課堂
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方式的設置,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過程,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的變通過程、創新過程。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新標準。課堂教學進程中會遇到許多難以預見的問題和情況,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臨危不亂,發揮機智,靈活對待,有效解決。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進程構建的教學模式要體現創新特性,針對課堂教學進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面臨的具體問題及始料未及的突發情況,發揮教學機智,調整已有教學節奏,優化已有教學內容,改變已有教學方式,進行有的放矢、靈活多樣的教學實踐,以此提高教學效能。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中,教師發現初中生存在“不能有效認知和掌握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問題,而這一現象在教學設計中未能預見,此時教師實時改變教學節奏,增加指導辨析這一環節,組織初中生進行改正“不能有效認知和掌握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錯誤認識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學課件,向初中生展示直線和圓之間在不同狀態的位置關系動態畫面,向初中生予以明確,并配以相應的案例,組織初中生進行鞏固練習,以此糾正初中生的錯誤認知,提升教學實效性。
四、體現指導性,推動主體更為有效學習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推進的重要力量,教師的指導點評等活動,是學習對象取得學習實效的重要“推手”。指導、指點、評判學生學習成效,是教師課堂教學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必備活動和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活動模式構建中,要充分體現指導性特征,利用教師的指導特性、評價推動作用等有利因素,組織初中生群體借助教師的有效評價及自我反省等,進一步優化學習活動、解析方式、科學路徑,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要與課改要求遙相呼應。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緊扣互動性、探究性、創新性、指導性等“四性”特點,設計和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推動學教合一、學教共進。
參考文獻:
[1]孟笑宇.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4).
[2]馮林榮.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