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晨霞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8-000-02
摘 要 會計和統計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有著濃重的筆墨,兩者都起源于原始的計量行為,可以追朔到簡單刻記,再發展到刻契記事等。當時這種原始紀錄行為屬于一個綜合性的行為,很難將會計和統計區分。但現代社會對于經濟的不斷研究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將會計和統計分為兩個不同的學科,且通過各自的核算職能來完成對企業的經濟核算、監督和服務的共同目標。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直存在的會計統計核算并行且獨立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造成了諸多的問題。因此,如何在市場經濟背景條件下使二者協調統一,對于優化企業的經濟核算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會計 統計 經濟核算
一、會計與統計核算在企業運用中的現狀
長期以來,會計和統計是互為獨立的兩個學科,相當多的會計人員缺乏相關的統計知識,只是將財務報表分析等停留在簡單的運算上,因而在財務分析報告中易將信息表面化,缺少深度性分析。在涉及投資和投資預測、成本控制等方面,則涉及到更為專業的統計知識,導致許多會計難以作出有效的數據預測。同時,統計人員由于缺乏相關的會計知識,對于會計賬目和報表認識停留在表面,使得牽涉到會計資料向統計資料轉換時無從下手。從現存狀態看,企業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是并存于企業的兩類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核算體系和核算方法,它們之間在核算的對象、目標、原則、方法和內容等方面,仍存在差異。
對于上述問題,國內外許多研究學者提出不少建議,國家也制定了一些法規并采取不少的措施,但目前也未能尋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主要原因就在于會計與統計核算無法協調所導致的個體性信息生產模式所帶來的弊端。
二、會計與統計的區別及聯系
(一)會計與統計的區別
1.核算對象區別。
會計核算大多以貨幣計量單位為主,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動。會計核算是運用專業的會計方法,對企業平時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系統、全面地分析和計算,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企業日常生產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統計核算大多以當期市場價格為基礎,它是運用特定的方法對企業日常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經濟現象進行分類和分組,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一系列專業指標,通過對相關指標的比較得出企業生產活動水平和發展速度并預測相關趨勢預測變化情況。統計核算對象比會計核算廣泛,它是對價值量與實物量進行核算的一種雙重核算方法。
2.核算方法區別。
會計與統計核算各有其獨特的方法,但前提是兩者都需要在準確的信息數據收集、加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是帳戶設立和借貸記帳法 ,它通常采用復式記賬方法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登記、分類和匯總。統計核算是對企業運營狀況通過大量觀察的基礎上,采用諸如分組和統計指數法等方法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總體特征進行控制,并在此基礎上推斷其發展趨勢。
3.指標區別。
會計指標則是反映社會經濟活動中資金運動在一定時間和條件下的規模、程度、比列、結構等的概念和數值。會計計量屬性除了歷史成本以外,還包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從以歷史成本為主的一維靜態計量變為多維動態計量。
統計指標是綜合反映現象在某一特定條件下的總體的數量特征和數量關系的概念,它是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的主要工具。
4.分類標準區別。
企業會計核算主要按行業分類,如按照“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品流通、旅游飲食服務、施工房地產、對外經濟合作、金融保險”等行業進行。統計核算的分類標準主要按產業或產品分類。
5.核算成果區別。
在計算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時,會計核算是按當期實際銷售價格計算,而統計核算則是按現行價格計算,會計核算的關鍵是按權責發生制來核算企業的經營效益,統計核算是按生產經營原則來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
(二)會計與統計的聯系
會計與統計有許多相同之處,這集中表現為在會計工作中大量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在統計工作中大量利用會計基礎數據。首先,二者同為計量方式,都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情況。其次,二者都是依靠自身職能來實現對經濟活動的核算監督和服務。二者的主要聯系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會計中運用統計方法。
在會計工作中運用統計方法,主要表現在統計工作中的相對指標、絕對指標、統計指數、回歸分析、投資風險價值評定等統計分析方法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例如,在財務會計中,統計時期指標關于數的特性及計算對會計的存量和流量核算的區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從會計學的發展趨勢來看,統計方法的運用也將越來越多,例如,短期經營決策中風險決策中概率預算運用了概率方法,長期投資決策中風險價值估量運用了標準差系數計算。統計方法的應用不僅豐富了會計學的內容,而且拓寬了會計的使用功能,使其不僅局限于單一的核算功能上,而且可以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為企業的生產提供預測和決策。
2.統計中運用會計資料和方法。
統計中經常會利用到會計資料和方法,例如,統計指標的連鎖分析、企業銷售收入預測、企業績效的評價等。會計資料在統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有關價值量指標和資金循環的核算,例如,計算生產成本、銷售稅金、利潤、應繳專項收入等方面。會計資料和方法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統計的資料來源及數據的可靠性,還促進了統計應用的拓展、豐富了統計內容的多樣化。
三、會計與統計的一體化研究
企業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應努力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核算整體效應,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計和會計都是為企業提供核算的基礎工具,兩者都是從獲取原始的數據信息開始,采用不同方法進行加工整理,為企業提供生產經營情況和財務活動的信息。在企業的日常經營工作中,只有及時準確的掌握相關信息,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決策。因此,只有做到會計與統計核算的統一化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核算工作效率,二者的統一化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制度設計
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滿足企業經濟核算基本要求的統計和會計統一化制度。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不但要按財政預算體制要求上報財政部門,還應按統計核算的要求,將企業會計核算資料上報至統計部門,由統計部門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解讀,為企業的生產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此外,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依托技術支撐促進會計與統計信息的共享和互補,實現會計與統計核算的有機統一。
(二)人才培養
企業應該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其培養內容和目標應將會計與統計相統一,建立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統計核算為綜合研究的復合型人才,促進企業核算能力的不斷提升。例如,通過培養復合型人才,可以運用統計方法計算和分析財務管理中籌資和投資風險預期及資本結構的評價。
(三)規范核算指標
由于會計和統計在研究對象、方法、內容及服務對象上的區別,使得企業必須對會計和統計核算指標進行規范,并對二者間的差異做好協調與統一。對于內容有差異的指標,應配備明確的使用說明,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引起核算工作的錯誤。此外,應根據實際情況,促進會計和統計在核算方法上的不斷借鑒和互補。
四、結語
會計和統計統一化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復和浪費,解決困擾企業會計和統計核算長期不協調的問題,而且是提高企業核算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會計與統計核算的統一化對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二者的統一可以為企業生產經營者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更好的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高敏雪.國民經濟核算與會計核算基本問題的比較[J].統計研究,1994(1).
[2] 吳明禮.會計與統計的相互借鑒及相關思考[J].統計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