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業國
摘 要:從國際視野的大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我國大學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反思、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之路三方面進行研究,指出只有不斷適應社會創新大學教育模式和機制,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關鍵詞:大學;高等教育;創新人才;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05-02
繼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提出之后,改革大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重點強調: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那么,我國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改革究竟應當走向何處?這是學校和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和著力解決的。
一、國際視野的大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
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懷疑大學在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但大學和大學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推進社會創新中的作用機制究竟是什么?從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和近代科技創新的發展看,其創新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大學的傳統和運行機制符合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處于創新前沿的大學,對于其從事的學術活動的價值外部難以作出評判,主要交給學術界自己進行,而“大學自治”保證了大學創新的方向不受外部干預。這樣的自由和自治給了大學創新活動最少的約束,打破了一切社會桎梏,能最大程度地解放創新的翅膀,使大學真正成為一個匯集智慧與創造的地方,帶來創新的發展和創新人才的成長。
在這樣的機制下,大學創新活動的動力不是“功利”,而是承載著人類的期望,代表著全社會探究未知世界、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因而社會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在這樣的活動中,大學應堅持客觀真理,以對人類社會負責任為自己的道德規范和約束機制。自由探究形成創新的動力,社會責任約束大學創新的方向。大學在這樣的傳統與運行機制中,保持了創新動力,承擔著社會責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大學的組織模式為創新和創新人才成長提供適合的環境
在大學里,學術活動主要是學術權力主導的,從學術資源配置到學術評價與學術決策,雖然現代大學行政權力有不斷強化的趨勢,但基層的學術活動主要是由學術權力發揮作用。
現代大學作為一個巨型社會組織看起來極其龐大,但大學內部主要是以知識的組合結構——學科運行的。雖然作為大學的目標難以清晰或者即使明確也難以得到廣泛認同,但大學內部從事學術活動的學術人員的目標卻是十分清晰的,就是每天從事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教學科研活動。大學的真正活力來自最基層的學術組織,學術人員按照各自學科的規訓,自我確立目標與方向、自主組合人員和力量、自我進行激勵、在同行中進行學術評判。大學里與學者相關的學術資源的配置主要是基于學術權力,創新的領先性決定學科內的話語權,創新活動的“優先發現權認可”帶給學術人員最大的滿足感,這樣的組織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勵著創新的積極性,為創新活動設置最少的約束。學生在參與教師的創新活動、在與從事創新活動的教師交往中能激發創新興趣、掌握科學方法、得到創新思維的訓練,逐漸成為創新型人才。
二、我國大學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反思
我國的現代大學制度和體系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到今天雖然已經擁有了現代化的大學校園,一些大學的裝備水平與西方一流大學的差距迅速縮小,但在繼承大學最核心、最本質的精神遺產方面,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1. 大學,培育創新土壤還是搶奪創新的“苗子”
創新人才的成長中個體因素是基礎,但個體因素只有在合適的教育和社會文化環境里才可能成長為創新人才。大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于營造一種利于創新的制度和文化,在這樣的土壤和環境里,大學不斷產出輝煌的創新成果、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創新成果需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在基于創新者的興趣和愛好,基于對未知世界的探究愿望、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取得具有影響的創新成果。雖然在工程技術開發中可以圍繞產出組織創新活動,但在科學發現、智慧創造中卻難以實現。
這些年我國大學在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中有了更強的緊迫感,為此采取了各種各樣的行動。概括這些年圍繞創新進行的改革可以發現,我國大學在追求創新中更多關注創新的結果,在培養創新人才中更多關注“創新的苗子”,而忽視創新土壤的培育。大學投入的創新資源大都有明確的“目標”,圍繞產出而不是好奇和興趣組織創新,以功利的眼光看待創新,無法取得有重大影響的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都把“奪苗”放在“育秧”之上,“生源大戰”“掐尖”成為影響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把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注意力放到“選才”上,忽視了大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是“育秧”,是推動創新人才的成長,是提升民族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對改善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和環境關注不夠,這樣的狀況影響了我國大學創新人才的培養。
2. 創新人才,自然成長還是“催熟”“拔苗助長”
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機制在于大學的文化、氛圍、精神和理念,今天的中國大學對培養創新人才的本質性問題關注不夠,更多的是通過各種“工程”與“計劃”得到辦學的資源。人才培養是一個長周期的復雜過程,教育成效的滯后性使得大學的人才培養成效難以直接得到社會認同并直接為大學帶來利益。于是,為了大學自身盡快得到收益,為了爭取各種辦學的資源,大學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無意識中走向“速成”的道路,總希望拔尖人才盡快出成果、盡快有收益,長期艱苦的思維訓練、長期深入細致的探究被忽視和遺忘甚至遭到排斥,功利成為驅使創新活動的主要動力,而好奇、興趣、社會責任退居其次。這樣的創新機制和行為恐怕也會在一些方面有違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
而現實的中國社會從領導到大學、從公眾到學界,對創新人才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培養創新人才的“催熟”和“拔苗助長”現象。雖然通過“計劃”“工程”能促進創新,但廣而推之也會帶來明顯的弊端,不能不注意。
3. 大學創新,創新成果與創新人才培養哪個更重要
大學的研究活動最初是作為培養學生的手段進入大學的,在大學的職能中一直把培養人才放到第一位,但隨著現代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創新活動與教學的距離越來越遠,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矛盾逐漸凸顯。當今中國大學,相當多的創新活動主要考慮創新本身,而很少考慮教學與人才培養。這些年盡管制定了類似教授必須上本科講臺等規定,但個別大學創新與人才培養的結合并沒有很好地解決。因此,在大學創新活動發揮作用越來越大的今天,需要重新審視大學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大學培養人才的職能需要重新定位,否則被邊緣化的人才培養體制難以體現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職能。
三、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之路
中國大學在適應創新人才培養中面臨改革的現實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從大學總體進行改革,在現階段,以下方面問題可能是迫切需要考慮解決的。
1. 青年才俊扶助機制
目前大學創新活動主要是圍繞項目運行,項目的獲得主要看以前類似項目的成功積累。在這樣的機制下,優秀的青年才俊雖然其有更活躍的思維,有更強的探究熱情和干勁,但由于沒有建立相應的聲望,積累的成果不足,導致難以獲得相應的項目資助。從某種意義上講,“最需要資源支持的時候得不到資源,失去創新能力的時候最容易得到資源支持”,這樣的“后資助”模式不利于吸引優秀青年才俊到大學的研究崗位工作,不利于原創性的出現。現在大學里最困難的群體是青年教師,與項目掛鉤的收入機制使得他們的收入不高,難以集中精力于未知世界的探究,難以集中精力于培養青年大學生,會為生存、為收入而創新,使得大學創新的文化難以體現。為此,建議在改革大學收入分配機制的同時,建立大學青年才俊的輔助機制,提高工資水平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過評價機制和資助體系的改革給他們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得到資助,同時建立淘汰機制。這樣的機制才能推動創新人才的成長。
2. 學校文化建設與創新文化氛圍營造
大學最為重要和寶貴的是大學的精神和文化,大學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在獨特的文化中形成的,建設大學創新文化是中國大學改革的關鍵問題之一。隨著教育與社會聯系的不斷緊密,大學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使大學文化受到社會文化的挑戰,不適應社會潮流變化大學就難以吸引優秀青年人才,遷就社會文化就可能丟失大學自己的理想與堅持,如何建設適應時代特征的學校文化是大學發展面臨的時代課題。中國大學是后發外生形成的,是西方大學文化與中國本上文化結合的產物,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大學文化始終受到社會現實的挑戰,在戰亂、混亂中積淀不夠深厚,而隨著文化多樣化的發展,大學文化受到社會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大,堅守大學文化凈土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推動我國大學創新發展中,必須把大學文化建設放到重要的位置。改革大學評價考核機制,把大學從功利中解放出來,學生不是圍繞證書、分數讀書,教師不是圍繞項目收入工作,學校不是圍繞資源努力,這樣的大學才能回歸本質,適應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3. 本科教育與大學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
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本科教育,要轉變教育觀念,按照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中國的教育制度鼓勵學生繼承和學習,但對學生的質疑、求異鼓勵不夠,相比較西方的教育體系,更加注重學生系統知識的學習,但缺乏對知識運用、知識聯系的關注。要適應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本科教育的思想必須有根本性的改變,從知識傳授為重點,以考試和分數、證書約束學生學習轉變為鼓勵探索和質疑、重視興趣與好奇,本科教育的定位更多強調思維訓練、方法掌握,淡化知識記憶和具體的專業技能訓練,體現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當前我國已經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更加要求高等學校分類發展,在各自的目標市場里實現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研究型大學應當充分秉持傳統大學的精神,推動智慧訓練和高深知識探究,將創新的重點放到原理性、原創的創新活動上,實現知識與智慧的創新;教學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應當重點關注技術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方法與技能;教學型大學的本科教育應當重點關注應用創新,培養學生在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現實問題的創新能力。不同本科院校要按照不同的目標定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創新研究和實踐活動。
四、結束語
總之,創新人才培養既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大學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應當從分析大學的本質精神和時代要求入手,在繼承大學核心“遺傳密碼”的同時,不斷適應社會創新大學教育模式和機制,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濟.注重培養創新人才 增強高水平大學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6(Z3).
[2]徐高明,張紅霞.我國一流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突破與老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10(06).
[3]秦嶺.培養創新人才在于“去行政化”[J].人才資源開發,2010(01).
[4]趙菊珊.依托“三創”教育 探索建立綜合性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1(05).